油气藏的形成受生、储、盖、圈、运、保等基本地质条件的制约,它们是油气藏形成的必备要素。
( 一) 烃岩源
烃岩源是油气藏形成的最基本地质条件之一,一个盆地 ( 坳陷、凹陷) ,要是不具备烃岩源,即没有油源存在,也就不可能形成油气藏。烃岩源为油气藏形成提供物质基础。烃源岩分析要与盆地沉降埋藏史、热史和古气候分析相结合。盆地的持续沉降是沉积物充填的前提,盆地只有持续下沉,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还原环境,形成巨厚的沉积物,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和向油气的转化; 盆地热史决定了烃源岩的成熟程度,高地温场有利于源岩有机质的成熟,但成熟度是温度、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古气候对沉积盆地中水体介质条件和有机质丰度有重要影响,一般在潮湿—半潮湿气候下,生物十分繁盛,大气降水充沛,海 ( 湖) 盆水体稳定,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例如,在我国北方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都是典型的潮湿气候带,因而中、下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盆地中都有丰富的烃源岩发育。我国最典型的勘探实例是天山的尤尔都斯和焉耆盆地,其中,尤尔都斯盆地没有残存的侏罗系烃岩源,其油气勘探没有获得成效,而焉耆盆地存在残存侏罗系烃岩源,其勘探获得了成功。
( 二) 储集层
评价储集层储集性的参数,主要是孔隙度和渗透率。孔隙度的大小决定储集层能够储集油气的数量,渗透率的高低则决定了油气在其中运移的效率和油气的最终产能。储集层的发育与盆地沉积体系和沉积相有密切联系,后者又与盆地的古地形及古气候有关,储集层研究要与沉积体系、沉积相及古气候研究结合起来。
( 三) 盖层
盖层的好坏直接影响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条件。常见的盖层类型有: 页岩、泥岩、盐岩和石膏等,其中,页岩、泥岩盖层常与碎屑岩储集层相伴生,出现于沉积盆地的海 ( 湖)进层序中; 蒸发岩盖层常常与碳酸盐岩共存,形成于海 ( 湖) 退层序中。前者在我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中十分常见; 后者主要分布于古生代海相或中新生代盐湖盆地中,如四川盆地三叠系、江汉盆地白垩系至第三系等。
盖层的形成与盆地的埋藏史和成岩后生作用历史有关。在成藏条件分析中,要区分和确定直接盖层和区域盖层,尤其是区域盖层,常常决定油气运聚的分布范围。
( 四) 油气运移
与油气藏形成最直接的作用是油气二次运移,其与盆地的构造活动、断裂及不整合的分布、水动力条件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对盆地的构造运动期次及古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是重点。疏导体系的存在和型式对油气的运移和分布具有控制作用。例如在裂陷型含油气盆地中,由于剖面上断裂十分发育,油气往往以垂直运移为主,油气多分布于纵向上与断裂有关的圈闭中,形成断块或断鼻油气藏。在克拉通含油气盆地中,由于构造比较平缓和单一,断裂不发育,因此,油气以侧向顺层运移为主,主要分布于地层不整合及有关的构造、地层圈闭中。
( 五) 圈闭
圈闭是油气聚集的场所,圈闭必须是储集层的一部分,圈闭的大小、规模是决定油气富集程度的前提,也决定盆地的勘探远景。
圈闭的类型有多种,构造圈闭,尤其是背斜构造圈闭,常常是最有利的圈闭。世界上迄今已发现的特大型油气田,多为背斜圈闭。然而,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和发展,非构造圈闭也可形成特大型油气田。地层圈闭的研究,应与盆地的构造运动史、古地理变迁及沉积成岩作用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圈闭的形成、调整及破坏作用,是圈闭研究的重要内容。
( 六) 保存条件
油气藏保存条件系指已经形成的油气藏,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圈闭条件是否改变,以及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是否遭到破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