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约生活在公元前!世纪。在他统治时期,孔雀帝国达到极盛,其疆域在古印度历史上也是空前的,整个南亚次大陆除了最南端以外已基本获得统一。他能顺应形势的发展,摒弃穷兵黩武政策,注重休养生息,堪称印度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世界文化史上,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并使佛教越出印度国境,传播到异国他乡,最终发展成为一大世界性的宗教,对许多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作用,从而名垂史册。佛教为古印度释迦族人悉达多·乔答摩创立,后来,悉达多被人们尊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通常被称作“佛陀”(意为觉悟真理的人),他所创立的佛教即由此而得名。在释迦牟尼生活的公元前"世纪下半叶,佛教只不过是古印度沙门思潮中的一个流派;到了阿育王时代,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在摩崖和石柱上铭刻敕令和教谕,大力宣扬佛法要义,积极推行所谓“正法”统治。当时,佛教徒认为阿育王是一位理想的国君,将他尊为“护法名王”。阿育王推行的“正法”统治,主要是对人民进行精神控制,他要求人们节制欲望,清净内心,不杀生,不妄语,多施舍,尊敬父母和师长,并按照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善待亲友和奴仆。这样,人们的思想就被束缚在自我修养上,甘愿受他的统治,不会反抗他的奴隶制君主专政。当时,阿育王带头皈依佛门,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的一切军事、行政和司法等最高权力都集中在他的手里。他的下面设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层层管理国家,直至村庄,还拥有六十万步兵,三十万骑兵和九千头战象的强大军队,维护他的统治。他自己的生活,极其奢华,据说在行猎时,伴随他的是全副武装的女猎手,有的驾车,有的乘象,如出征一般。在举行宗教大典时,在宫廷的游行队伍里,有用黄金和白银装饰起来的大象;有四马战车;有拿着盛满宝石的黄金容器的大批仆从;有许多被驯服的狮子、豹子等等。阿育王则通常被二十四头大象保护着。这一切财富,都是他从全国搜刮来的。为了实现“正法”,巩固统一,阿育王修筑道路,建立驿站,经常派遣一些正法大官到各地巡视,还兴办各种公共福利事业。特别是他多次向佛教僧团施舍大量的土地和财物,广泛修建奉祀佛骨的专用建筑(俗称舍利塔或佛塔),据说,当时在印度各地曾有八万四千座佛塔,他还召集佛教高僧在华氏城举行佛教史上的第三次集结(前两次分别是释迦牟尼死后不久和死后一百年),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此后,他开始向国内边陲地区和周邻诸诸兄弟,正式继承了王位,举行了登基典礼。此后他发动了对外战争,统一了全印度。据说,他皈依佛门,是在佛教高僧的感召下决定的。当时,他对南印度羯陵迦国的远征取得全胜,但是,在这次战争中,有十万羯陵迦人被残酷杀戮,有十五万羯陵迦人被掳掠成为奴隶。他对此深表悔恨,从此,他的内外政策也出现转折。他不再实行暴力统治,不再发动征服战争,并废除了斗兽之类的血腥娱乐,限制传统的杀生祭祀和宫廷狩猎活动。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国派遣许多佛门长老,把佛教传到斯里兰卡、缅甸、叙利亚、埃及等地。阿育王为何这样不遗余力地弘扬佛教呢? 相传,他降生时,其父宾头沙罗王口念“我今无忧”,随即给他起名为阿输柯(即阿育),意为无忧。他的一生,也正是步步走向了“无忧”。他十八岁那年,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其父病逝后,他经过四年内战,击败了争位的其实,认真分析一下阿育王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他之所以弘扬佛教,根本原因还是为了巩固其孔雀帝国的奴录制君主专政的统治,当国家已基本统一之后,不需要再行征战和杀戮,人民需要休养生息,而佛教正是麻痹人民的思想武器,他则可以在这人间的“极乐世界”里坐享荣华富贵。这一切都不过说明了,阿育王的“护法名王”只是“名”;而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才是“实”。
阿育王 Asoka,印度孔雀王朝君主(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
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历史的影响同样也可居印度帝王之首。他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终于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
阿育王之名可意译为“无忧王”,是孔雀王朝第三任国王。他的祖父旃陀罗笈多创立了孔雀王朝,并击败了入侵的希腊人,他的父亲宾头沙罗巩固了这个国家,并向南扩展了国土,累计攻灭了十六个国家。站在祖父两代的肩膀上,阿育王有着有利的创造更大历史业绩的条件。
佛家经典说阿育王从小就有佛心佛性,但他早年的行为并未能体现出这一点。他18岁时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后来在镇压旦叉始罗城叛乱中立下大功,积累了政治资本。公元前273年父王宾头沙罗病重,阿育王回国争夺王位,传说他杀死了99个兄弟之后才坐稳了宝座,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王位争夺的血腥激烈由此可见一斑。经过四年拼杀,阿育王终于排除了一切反对势力,举行了灌顶仪式(即印度当时的登基仪式)。
杀人无数的阿育王在即位后仍改变不了他凶狠嗜杀的作风。据说他专门挑选最凶恶的酷吏去设立“人间地狱”残害百姓。他发动了一系列统一南亚次大陆的战争,曾征服过湿婆国等,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公元前261年远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国的战争。这次战争使孔雀王朝基本完成了统一印度的事业(最南端的部分除外,历史上很少有北印度的政权能征讨到这里),但也造成了10万人被杀,15万人被掳走的人间惨剧。这一战是阿育王一生的转折点,也是印度历史的转折点。阿育王被伏尸成山、血流成河的场面所震撼,深感痛悔,从小埋藏在他心中的佛性,曾一度被权欲所遮盖,这时终于被恻隐之心所唤醒。他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次长谈之后,终于被感召,决心皈依佛门,彻底改变统治策略。
我们不妨看一看这时的佛教。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到此时已经有300多年了,期间经历了七位持法者,进行过两次大结集。佛教的四谛、五蕴、八苦、众生平等的思想也广泛传布到印度次大陆的千家万户,但与这时的耆那教、婆罗门教、阿耆昆伽教等印度的其他主要宗教相比,并未取得压倒性优势,更未传布到印度以外的地区,而随着传播的进行,其内部也分化成了不同的教派。在阿育王皈依佛教之后,佛教的传播取得了质的飞跃。
阿育王宣布他将不再主动发动战争,即使不得已的战争也将尽量减少伤亡。他宣布佛教为国教,将他的诏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和石柱上,成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阿育王石柱法敕。他倡导的正法,包括以下这些基本内容:对人要仁爱慈悲,包括孝敬父母,善待亲戚朋友和其他人,对动物也要尊重它们的生命,因为它们也是“众生平等”的一部分;要多做有助于公众的好事,如修桥造路、种树建亭等;要对其他宗教宽容,给予耆那教、婆罗门教、阿耆昆伽教应有的地位,禁止不同教派之间的互相攻击。这些“正法”的内容体现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也包含了阿育王本人的统治需要。
阿育王向佛教僧团捐赠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还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据说总共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为了消弭佛教不同教派的争议,阿育王邀请著名高僧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召集1000比丘,在华氏城举行大结集(此为佛教史上第三次大结集),驱除了外道,整理了经典,并编撰了《论事》。阿育王开始向边陲地区和周边国家派遣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佛教使团以传播佛教,斯里兰卡、缅甸,甚至叙利亚、埃及等地都有他们辛勤的足迹。这是佛教走出印度,迈向世界性宗教的开始。
推行佛教的消灭个人欲望和忍耐顺从显然有利于阿育王的统治。阿育王统治下的孔雀帝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阿育王本人在行政、军事、司法等方面都有绝对的权威。全国分为若干行省,行省总督通常由王子担任,但行省内部仍有着许多保持自治或半独立的部落,孔雀帝国还不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
公元前236年,阿育王枕着“护法名王”的尊号离开了他的子民。孔雀王朝的国祚不长,在他死后只延续了半个世纪便告终了,印度又重新陷入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印度的历史一直分多合少,即使在统一时期也存在大量半独立的地方王公,但孔雀王朝作为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它的事业成为激励后世无数雄心勃勃的枭雄去奋斗的目标。
佛教经过阿育王的大力倡导,终于从一个信徒人数较多的民间组织发展为印度最大的宗教(近千年后才被婆罗门教取代),阿育王大力向邻国推广佛教,直接促成了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除了南亚次大陆之外,东亚、东南亚、中亚都曾经是佛教的势力范围,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自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之后,便落地生根、蓬勃发展,至今仍是中国信徒最多的宗教。在泰国、缅甸,佛教至今仍占有压倒性地位。对于佛教来说,阿育王是仅次于释迦牟尼的第二重要人物。
不妨将阿育王同倡导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比较一下。他们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对于佛教或基督教,他们一开始都是站在对立面的,但最后都皈依并大力倡导之,使其最终成为世界性宗教。佛教从创立到阿育王时代是300多年,基督教从创立到君士坦丁时代也是300多年,它们在相似的年纪取得了命运的历史性转折。阿育王和君士坦丁都曾召开宗教大集会协调不同教派的纠纷,对佛教和基督教的教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电影版 《阿育王》
编剧:萨可·苏达贝
导演:萨多·思万
主演:沙鲁克·汗、卡林娜·卡珀
作为古印度历史上最强大的孔雀王朝的王子之一,年轻的阿育王因其不同凡响的才能而受到一帮同父异母兄弟的嫉恨,都欲除之而后快。阿育王不是皇后的嫡出,但他最得皇帝的青睐,并且战绩卓著,功盖众王子。在母亲的苦苦劝说下,阿育王离开了险恶的皇宫,开始了自己苦行僧式的云游生涯。
路途中,阿育王遇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一位同样因宫廷政变而流离失所的公主卡瓦奇。自称帕万的阿育王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护花使者,在历经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后,阿育王和卡瓦奇之间的爱情终于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然而天意弄人,就在两人即将缘定终身的时候,母亲病重的消息不得不使阿育王离开卡瓦奇,踏上归国的路途。当阿育王满怀喜悦地回来与爱人重会时,得到的却是她早已惨死在兵乱之中的噩耗,残酷的打击使得阿育王心灰意冷,不久来自宫廷的暗害也使他身负重伤。在疗伤的过程中,阿育王遇到了感情上第二次巨大冲击,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了保护阿育王,在新婚之夜失手杀死了刺客,沾满鲜血的双手使得她成为了人见人恶的不祥之物,阿育王为了报答姑娘的救命之恩,决定娶她为妻.此时他哪里知道,侥幸逃生的卡瓦奇公主还在人海中苦苦寻找那位名叫帕万的年轻武士,那位自己的爱人。
不久以后,王妃怀孕的消息让意志消沉的阿育王重新看到了希望,同时也让那些无时无刻不在暗算他的政敌们惶惶不安,他们罪恶的双手又再度伸向了王妃肚腹中的小生命,阴谋没有得逞,但是阿育王一生中所钟爱的另一位女性,他的母亲却倒在了血泊之中。愤怒与仇恨改变了阿育王,为了复仇,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兄弟,登上了皇位,为了发泄怒火,阿育王率领大军南征北讨,军队所到之处生灵涂炭,阿育王用沾满鲜血的双手建立了供历史见证的丰功伟业,同时也使得自己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众叛亲离。更为可悲的是,昔日刻骨铭心的恋人竟然与自己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战争的胜利让阿育王得到了一切,也失去了一切。
此片特别适合女性看,主线是爱情,副线才是王室的阴谋与征战。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那颤颤的笛声,如饮泣般的泪轻轻滑落,
古琴一弦弦撩拨在心上,密密绵绵,
轻轻一触便感知着那份叫人落泪的潮意。
它以瑟瑟琴声绘出一个灵魂无形的伤口,并且永远呼痛。
音乐,流过心间,总会有痕迹,
却说不出哪里有一个伤口,在轻轻轻轻地痛。
手有一支烛,未点;心中一管箫,不吹;
而等着的一个人,今世不再来……
看完这部电影,人已经是泪流满面。
一个在错以为爱人已经死去的无限悲恸里折磨着自己,
另一个在茫茫人海里跋山涉水寻找亲亲爱爱的人,
彼此苦苦的思念痛断心肠。谁又曾想最终竟然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当帕瓦奇公主哭倒在阿育王怀里,大声地责问你为什么不来,
我到处在找你,我一旁观望的心简直要碎了,
当阿育王跪倒在公主面前恳求其原谅之时,泪水倾泻而出,
难以遏止……
后,心灰意冷的阿育王看透红尘,出家为僧,结束了自己对孔雀王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