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则历史故事,不是那种小故事。详细一点的。作业需要。

2025-01-05 23:52:5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首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籣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

回答2:

春秋战国时期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这件玉璧被战国各诸侯国视为镇国的宝藏,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宝”。各诸侯国为了把玉璧拥为己有,想尽办法互相争压,上演了战国时期一幕精彩的历史剧,最后这件珍贵玉器竟不知落到何处,成为历史上的一大疑案。
这件珍贵玉器的来历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名叫卞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座山下发现了一件貌似普通的玉璞,为了表示自己对君主的忠心,他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厉王。玉璞是一种天然玉料,如果不经锯割,外表看来和普通的石块没什么区别。楚厉王找来相玉家进行鉴定,玉工认为这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块,没有什么价值。厉王非常生气,认为卞和有意欺骗他,就下令砍掉卞和的左脚,并把卞和驱逐出楚国。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赶回楚国,又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武王,玉工仍鉴定为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脚。
又过了几十年,武王之子文王继位。这时的卞和又想把玉璞献给楚文王,无奈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又被砍掉了双脚,行动很不方便,眼看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卞和便怀抱玉璞来到楚山下痛苦三天三夜不止,眼泪都流尽了,眼睛直往外滴血。这件事传到了楚文王那里,文王派人问卞和:“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为被砍掉双脚而痛哭,而是因为明明是宝玉却被误认为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我是为大王哭泣,他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啊!”文王听后,命人把卞和带到宫殿,并使玉工当面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一块无瑕的美玉。为了嘉奖卞和的忠君之心,文王将此玉命名为 “和氏之璧”,并把它奉为国宝而珍藏起来。
“和氏璧”发现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各诸侯国,各诸侯国国君都想亲眼看看这件宝玉。公元前333年,楚国吞灭越国,楚威王因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可就在这时,和氏璧竟失窃了,国宝的不翼而飞震惊了朝廷内外,人们纷纷寻找这件价值连城的宝玉,但终无结果。人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张仪,因为张仪当时正在楚国游说,曾与昭阳一起饮酒,人们认为他有条件、有机会偷窃了和氏璧。楚国人对张仪严刑拷打,张仪拒不承认,楚人无奈,只好将张仪释放了。张仪受辱后辗转到了秦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宰相,为秦国日后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楚国为一件国宝损失了一个人才,这是他们所没预料到的。
和氏璧销声匿迹几十年后,突然有一天在赵国出现了,至于和氏璧是怎样流落到赵国的,已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赵惠文王时,一个名叫缪贤的宦官从一外人手中购买到这块玉,经玉工鉴定后,方知正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王得知后,便将这件珍贵宝玉强夺去了。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对这件稀世之宝产生了凯觎之心,就派人送信给赵王,希望用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国想强取豪夺,但秦国势力强大,怕得罪秦国招来灭国之灾,只好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王看到玉璧,认为果真是名不虚传,非常高兴,将玉璧传给左右嫔妃大臣观看,众人皆呼万岁。蔺相如见秦王根本无意割城给赵国,就走上前去说:“璧上有点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看。”秦王将璧递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持璧而立,大怒道:“大王您想得此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群臣商议时,群臣们认为秦国依势欺人,拿15 座城换玉璧只不过是一种空话。可我认为百姓之间交往都不会欺骗,何况秦国是一个大国呢!况且因一璧而得罪秦国,实在不值。赵王采纳了我的建议,为了表示对秦国的尊重,赵王还斋戎五日后,才派我将璧送给您。可大王您在召见我时无礼傲慢,还将璧传给众人看,这是在戏弄我和赵国。我看大王您根本无意割城易璧,就取回此璧。您若再逼我献出玉璧,我的头就和这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蔺相如说罢,高举玉璧,做出撞击柱子的样子。秦王惟恐玉璧被撞碎,连忙道歉,并召人拿来地图,指出给赵王割去15座城。蔺相如看出这不过是秦王的缓兵之计,就对秦王说:“赵王派我送璧之前曾斋戒五日,现在大王您也应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这样我才会献出玉壁来。”秦王见无法强夺,只好同意了。蔺相如回到宾舍,想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秦王的一举一动表明他根本不可能割城给赵国。于是便派手下人乔装打扮,怀揣玉璧,连夜逃回了赵国。
五日后,秦王在宫廷内设九宾之礼,命人请蔺相如。蔺相如进宫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缪公以来20余位君主,没有一位是恪守信约的。我担心因您的失约而辜负赵王对我的重托,所以已派人把玉璧送回了赵国。秦国强盛而赵国弱小,如果大王先割15 城给赵国,赵国怎么会留璧而得罪您呢?我知道欺君之罪当杀,我愿下汤锅,您看着办吧。”秦王和众臣听后面面相觑。有大臣建议将蔺相如囚禁起来,再攻打赵国。秦王想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玉璧,而且还会使两国的关系恶化,不如厚待蔺相如,自己也可得一个明君的声誉。于是秦王在宫廷内以隆重的礼节款待蔺相如,并将他送回赵国。这就是历史上“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住了和氏璧。

回答3:

楚国干将、莫邪夫妇二人,给楚王铸剑,三年才铸成。楚王很生气,想杀他。剑有雌雄二柄。当时妻子怀孕快生产了,丈夫对她说:“我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怒了,我去一定被杀掉。你生下的孩子如果是男的,长大后,告诉他:‘出房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拿着雌剑去见楚王。楚王非常生气,叫人去仔细查看。验剑人说:“剑有两把,一把雌一把雄,雌剑带来了,雄剑没有带来。”楚王发怒了,把干将给杀了。莫邪生下的儿子叫赤。后来长大了,问他母亲:“我父亲在哪里?”母亲说:“你父亲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怒,把他杀了。他走时嘱咐我:‘告诉你儿子,出门望着南山,松树长在石头上,宝剑在它的背面。”于是儿子走出门来向南望去,没有看见山,只看见堂前有一根松木檐柱立在石础上面。儿子便用斧头劈破松柱的背,得到了雄剑,他日夜考虑要向楚王报仇。楚王梦见一个男孩,两条眉毛之间宽一尺,说要报仇。楚王悬千金重赏捉拿他。赤听说了这件事了,赶紧逃走,躲进深山,他一边走着,一边悲哀地唱着歌。有一个侠客遇见他,问他:“你年纪还小,怎么哭得这样悲伤?”赤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了我的父亲,我想要向他报仇!”侠客说:“听说楚王悬赏千金要你的脑袋,把你的脑袋和剑拿来,我为你报仇。”赤说:“太好了!”他就割下自己的头,两只手捧着头和宝剑交给侠客,身子僵硬地站立着。侠客说:“我不会辜负你!”这时候男孩的尸体才倒下。侠客带着人头去见楚王。楚王很高兴。侠客说:“这是勇士的头,应当用大汤锅来煮它。”楚王依照他的话去做。男孩的头煮了三天三夜,没有煮烂,头在滚水中跳出水面,瞪着眼充满愤怒。侠客说:“这小孩的头煮不烂,请大王亲自到汤锅那里去察看它,这样一定能煮烂。”楚王就走到汤锅边上去看。侠客用剑向楚王的头砍去,楚王的头随着宝剑掉进滚水中。侠客也挥剑砍断自己的头,他的头也掉进滚水中。三颗人头都煮地稀烂,没法分辨。于是把肉汤分成三份埋葬了,所以笼统称为“三王墓”。如今这墓在汝南郡北宜春县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