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的哲学观共同奠定了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虽形似相互对立,而终极又是联系紧密,最终决定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 古语有云:“乱则道家兴,和则儒家兴。”在我国两千多年来,儒家和道家历经波折,几度浮沉,最终成为屹立于我国传统思想领域的两座高峰,经久不衰。它们之间会有何异同呢?今天我就凭个人微薄的知识,浅谈一下。 一、儒家崇尚入仕,主张忠君报国。道家信奉无为而治,清静无为 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他与那些逸民、隐者的区别就在于 " 无可无不可 " (《论语 · 微子》)。在孟子看来,无论得志还是不得志,无论困厄时还是显达时,都不应该绝人逃世;主张用自己的方法来 " 平治天下 " ,实现其 " 王道 " 理想;并且扬言 "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 (《孟子 · 公孙丑下》)他更无退隐之意。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据《史记 · 老 庄申韩 列传》和《庄子 - 天下》记载,老子本人就是一个 " 隐君子 " ,相传他在周朝做过藏书管理员,孔子曾向他问 " 礼 " ,后来他退隐了,关伊求其著书,于是老子写下《老子》一书。庄子曾做过宋国漆园的管理员,辞职后表示 " 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 ,宁肯隐居陋巷,借米充饥,自编草鞋,过着清苦的生活,也不愿应楚威王高薪聘请而赴楚相之位,虽然这些故事有可能是庄子门徒为抬高庄子地位而杜撰的,但也可以从中窥见到庄子超然世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风度,以及视富贵荣华如敝 — 的生活态度。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的思想,到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无不说明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之处。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老子和庄子都是隐士,但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隐者。他们的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 由此可见,儒家所看重的永远是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看重的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业,这样的一种成全。道家看重的是更高旷的苍天上人的精神自由,它看重的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 二、人性论方面比较。 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苟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说,程宋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陆王良知良能说等,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如苟子所说,人性 “ 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 《苟于 · 性恶》 ) ,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谈朴素论,描康人性清高自适论,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其共同点在于强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越是自发自成,越是纯真完美,如《庄子》所说; “ 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 ”( 《骈拇》 ) 。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三、思想核心方面比较。 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归纳为 “ 重仁尚礼 ” ,而道家则讲求“无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则为道法自然。 儒家尚仁,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儒家对“仁”的重视和强调,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得以体现:1、“仁”的概念在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论语》一书中出现百次以上,其中以《里仁》篇专章论述了这一概念;2、儒家重“仁”,并不断的以“仁者爱人”为基本前提,向道德方向扩展其外延,将“仁”发展运用到人生问题、社会问题之中,“我欲仁、斯仁矣;”“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此等论述在《论语》中比比皆是;3、儒家重仁,并不只关注于个人德行的修养,而个更多地将“仁”贯穿于政治生活、阶级统治,这种关注到儒家的继承者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亲亲”仁也,“尊贤”义也;本“亲亲”之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思想的阐述便将仁与政治紧密联系起来,于是有了“仁政”之说。任何标准的实现必然有其内在的手段方式,儒家重“仁”,其手段就是“尚礼”,以自我道德的修养及社会伦理的要求作为实现“仁”之必须手段,将克己复礼高度统一,从“克礼”到“复礼”,从重视自身德行到强调伦理观念,并驾齐驱实现了“仁”,从而将手段与标准统一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如果说儒家的重仁尚礼将其哲学视野围限在道德伦理方面,那么道家思想之核心无疑弥补了这个局限,《老子》“所贵道”,就如同儒家言仁,兵家言兵,法家言法一样,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法自然的核心观念为道家思想打开了另一扇天窗,道法自然的思想就其表面而言,仅指遵从于自然客观规律的变化,随自然而动,而就其深刻的内在实质,则是将人融于这个变幻莫测的宇宙世界中,这正是“ 自然” 之所在;而“ 道” 并非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之道,它是一种更为宏观和客观的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之道,是自然之道,更是宇宙之道,这种“ 道” 正好与儒家之道有机融合,形成了社会与自然,人与天地的物我合一。纵观人间之道,无外乎儒家之道与道家之道了!只不过,儒家将“ 道” 现实化、社会化,而道家却将“ 道” 超然化、自然化。 儒家的“重仁尚礼”与道家的“道法自然”,在理论倾向上虽有明显不同,但也并非对立,它们也能在春秋众多理论中相对统一,而统一的关键即:天人合一。孟子将天道与人性联系起来,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天知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老子则直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将伦理修身寓于自然,道家将人性修养寓于自然,最终在天与人之间寻找到了契合点,形成“天人合一”之统一命题。 但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是外儒内道,你往往找不道所谓的纯粹的儒或道,而且他们往往与佛家结合。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不能仅满足于从表面上,或单从理论上简单的谈儒家和道家的异同,而应该从更深层次去挖掘两者的精髓,两者间的紧密的联系,使儒道真正的为我所用。 追问: 能不能帮忙归纳一下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