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君主立宪政府,洋务运动展开的较早。
相比洋务运动,明治维新的成功有多方面原因。
中国当时被西方势力渗透较早,国内各方面既得利益错综复杂,国内执政的满洲贵族对倾全国之力建设近代工业化的认识和决心也不足。官方对民族制造业没有相应的保护,反而信奉“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市场原则,目光短浅导致本已起步落后的民族工业在与西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蹒跚前行,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品尝恶果。中国当时国内已经可以自行建造装甲巡洋舰,但还是选择了外购铁甲舰,铁甲舰主炮炮弹也需进口。一切全靠外购,这样在战时中国既没有强大的造船工业来维修战舰,也没有军工厂生产合格炮弹,两艘铁甲舰竟然总共只有3发主炮炮弹。工业化建立不起来,生产力就发展不起来,人口基数的优势也发挥不出来,中国就永远只能在农业社会徘徊不前。而农业社会是根本不可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的,其余的扯什么政治制度也都是白扯淡。
反观日本当时处在远东的边缘地带,西方干涉较少(这点其实非常重要,代表西方利益的买办少,方便推行国家意志),国家人口也较贫弱,反而船小好调头。明治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行工业化的道路,虽然国家弱小,但是脚踏实力。日本和大清正好相反,信奉“租不如买,买不如造”。到甲午战争时,科技落后的日本虽然还只能建造蹩脚的小炮舰,但是他的钢铁工业已然开始走上正途,近代化国家已颇具雏形。这样即使表面强大的中国,在战场上与已经是近代国家的日本相遇也还是不堪一击。明明是远东第一的强大舰队,却龟缩在港口里坐以待毙,以完好无缺的状态向敌人投降,就是洋务运动向历史最后缴纳的可悲答卷。
=================================================
为了方便你理解,我友情再赠送你一个例子。
其实两个差不多条件的国家同时走上现代化,结局却截然不同的例子不止甲午日清战争这么一例。中国的机会也不止这么一次。甲午战争给中国的伤痛足够沉重,“租不如买,买不如造”给笨重巨人的记忆深处留下不可抹去的烙痕。49年后,中国不惜一切代价发展工业化,甚至以忍饥挨饿也要向苏联出口粮食换工厂的极端方式,在不可阻挡的国家意志力的推动下,用了十年把中国建设成了颇具雏形的工业国家。58年中国违背科学客观原则,近乎癫狂地全国大炼钢铁,其实正是当年日本明治崛起时空穿越后的真实写照。
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中国边防部队以落后的补给和装备,在高原上向以逸待劳的印度精锐部队发起狂风暴雨般的进攻,尽管印度拥有先进的美苏装备,使用直升机运输兵力,中国仍然摧枯拉朽般横扫当面之敌。印度前方已经崩溃时,后方还在为向美苏紧急进口武器装备而一筹莫展,这种状态与当年的大清何其相似。时至今日,仍然是农业社会的印度在种姓制度,宗教分裂的深渊中泥足深陷,而已经是强大工业国家的中国把人口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登上了列强之位。
洋务运动更早。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实力较弱,而且受外界影响大,而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实力较强,有足够的能力支持维新。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
环境不同,内部外部环境都有很大不同。首先满族贵族统治绝大多数汉族的政治体制,两者有更深层次的对立情绪,统治者对被统治者也有警惕防范心理,这导致其统治地位的保护很可能会优先于国家利益来考虑。然后外部环境,中国受列强侵略更早更深,列强对中国内部事务当时的干涉能力也更深更强,所以内外部错综复杂的势力搅和下,中国情况远比同时期日本复杂,也更难统合成一股意志向有利中国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方向发展,况且当时推翻满清彻底改革的时机也还没有成熟,最后推翻满清的几股势力都还在成长中。
日本不同,日本由于国小民穷,当时对西方的吸引力远不如中国庞大的市场,所以日本受到西方干涉更少,也更浅。日本内部的政治环境相对当时中国,重新推翻守旧统治者建立新体制也更容易。日本当时还是藩邦制,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可能还不如中国唐朝,更远不如经过宋朝经过一次中央集权的加强,再到明清达农业社会中央集权的极致。日本当时实际统治者,是经过两百多三百年统治,已经开始衰弱的德川氏,而且由于历史原因,日本政治力量是多元化的,其中央是不掌权但历史悠久深入民心的天皇氏族,和有实权的强藩组建的幕府,下面是相对较弱的藩邦,这些番邦有相当自制权,有自己的财政和军政,且虽然阶级壁垒森严僵化,最底层难以反抗阶级上层,但是并没有大的民族对立。到幕末,德川家暗弱,地方岛津家和毛利家为首的萨摩,长洲等强藩,俨然一股军阀割据的态势,这样的一个内部环境,受到外部势力刺激(黑船事件等),全国民众攘夷声势一起,地方势力和中央不掌权的天皇势力当然乐得顺应民意会夺得德川幕府权利,当然说得轻松,新军和幕府军也经过大小数战,前后各种动荡,但还是算很顺利,天皇借助地方和民情重新触摸时隔千年的权利,地方强藩也搬出天皇高举大义,怼翻幕府,染指国家权利,这是除幕府外多方受益的好事,当然群策群力,轿子众人抬,幕府就被抬下去天皇就被抬上来。权利的变更完成后,参与中央权利的是三个强藩和天皇,这个时候天皇和这三藩大佬想要怎么玩就都好说了,废藩治县,这无疑极大的触动地方藩阵蛋糕,但是幕府都废藩置县对于权利核心的三藩,也是极大的夺权,但是中央内阁都是这几个藩阵把持的,所以就相当于大家推掉自己茅草屋,一起住大别墅搭伙过日子,短期自己没损失有好处长期看国家受益,也是美哉,所以废藩置县进行了中央集权,之后各种改革就顺理成章,内部是再无阻力可以阻挡。
瞎说这么多,这是我的浅见,别见笑,哈哈
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
时间差不多,洋务运动其根本在于维护清朝统治,只是学习器物方面的,不学体制,自上而下。
而明治维新虽然也是自上而下,但他们已经认识到体制上缺陷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明治维新成功最主要的是日本本就是天皇专政国家,当时的天皇取回实权,能够全国上下一致实行革新。另外,制度的改革符合了当时的历史潮流。都是由上自下的改革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还学习他们的政治体制
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强调技术对政治改革态度冷淡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进行的局限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