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民事纠纷,现在都进行调解。不仅起诉前调解,起诉后开庭前调解,开庭后还可以调解。即使到执行阶段,也能进行执行和解。案件进入二审程序,进入再审程序,还可以调解。简单说,调解贯穿民事纠纷的始终。诉讼中间的调解是人民法院和当事人进行的诉讼行为,调解协议一旦双方签字,并经法院依法确认,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效力。针对案件的难易程度和不同情况,在实践中,人民法院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调解:1、诉前调解。2、立案调解。立案调解是人民法院在立案时,及早介入,对案件进行调解,是对诉前调解的一种有效补充。3、庭前调解。庭前调解指在诉讼程序启动后,开庭审理之前,由法院组织纠纷当事人进行和解,并促使当事人达成合意从而解决纷争的诉讼活动。4、书信(网络、短信)方式调解。5、社会化调解。6、开庭调解。开庭调解是指在开庭审理时,对当事人进行调解,是开庭审理的组成部分。7、庭后调解。庭后调解是指庭审结束后,判决下发前法院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1、法院开庭时间已确定的,可以调解。法院在开庭前、开庭中、开庭后,都可以进行调解。
2、如果是民事案件,调解是贯穿始终的。正常的程序是判决前调解,现在是司法为民,任何时候都调解,甚至在立案的时候有个诉讼调解中心,先调解,不成再立案的。
3、新《民事诉讼法》增加了第一百二十二条:“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明文规定了对适宜调解的民事诉讼案件,在诉讼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先行调解程序,强调了民事诉讼调解在民事诉讼工作中的功能和作用,立足化解矛盾在基层,体现了围绕党委政府和谐社会中心工作大局的司法工作理念。
扩展资料:
法院开庭流程具体如下:
(1)准备开庭
书记员查明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书记员宣布法庭纪律;审判长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以及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口头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和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2)法庭调查
法庭调查结束前,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应当就法庭调查认定的事实和当事人争议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别寻问当事人、第三人、诉讼代理人是否还有意作最后陈述。
(3)法庭辩论
双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进行辩论,审判长按原告、被告、第三人的顺序征求各方最后意见。
(4)评议
法庭辩论结束后,审判长宣布休庭,进入评议时进行评议,实行少数服从数的原则,评议的情况应当如实制作笔录。评议笔录不准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查阅、复制。
评议毕,审判长宣布继续开庭,当庭公开宣布判决结果,10日内向当事人发送判决书;或定期宣判,在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要告知当事人的上诉权利、上诉期限、上诉法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1、法院开庭时间已确定的,可以调解。法院在开庭前、开庭中、开庭后,都可以进行调解。
2、如果是民事案件,调解是贯穿始终的。正常的程序是判决前调解,现在是司法为民,任何时候都调解,甚至在立案的时候有个诉讼调解中心,先调解,不成再立案的。
3、新《民事诉讼法》增加了第一百二十二条:“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明文规定了对适宜调解的民事诉讼案件,在诉讼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先行调解程序,强调了民事诉讼调解在民事诉讼工作中的功能和作用,立足化解矛盾在基层,体现了围绕党委政府和谐社会中心工作大局的司法工作理念。
如果是民事案件,可以,即使到了法庭上,法官也会主持先调解,当调解不成功时,才开始履行法律程序.
当然,你必须要等待法院判决,由法院具体开庭日期待定,你不想要,如果终止他们的雇佣关系通知到新单位的公章,公章等打零工的东西,总之,给你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