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到有人说:“我是个感性的人”。开始不理解以为感性与性感是一个意思,后来听一些美丽的女子也这么说,于是惊讶——她竟敢直言自己性感而不脸红。后来知道“感性”不是“性感”。
说道感性,我首先联想到“感性认识”这一词,在这个词里,感性起副词的作用修饰认识,而前面人们用感性一词明显是形容词性的。后来根据说话人的前后话的意思推想,感性也许是与理性相对的词。一个人说自己感性实际上是说自己感情丰富,爱感情用事,有时不理智,不“理性”。
现在流行感性,人们喜欢说自己是感性的人——感情用事,依靠直觉就可有恰当的反应——其实从另一方面看,可以说他们自觉自己天生有能恰当处事的能力。
我欣赏在感情上感性的人,他们有感情,且感情强烈。但我并不推崇过分的感性,更反对刻意追求感性,以至装作感性。随着人的成长,人生的阅历的增加,一个人应当更理智,更理性,而不是感情用事。人不应当自觉自己感性而美,相反应当为自己的不理性不成熟而自醒。一个人感性说明他还年轻,一个年纪不小的人感性说明他有童心。在事业上我认为感性只会坏事。遇小事可感性,遇大事必须理性。
拿破仑是个爱冲动的人,他的言语有感染力,感情丰富,甚至动作都很猛烈,以现代人的眼光他是个感性的人。但在即将他到达权利的顶峰时,有一个傍晚,拿破仑独自外出散步,他走了很长的路,低着头,没有言语。自那晚以后,拿破仑变成了一个寡言的人,而他也到达了权利的顶峰。他更理性了,现实是要求理性的,否则只有失败。
蒋介石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年轻时他放弃日本军校的学业冒险逃回国参加革命,在上海亲自搞过暗杀,陈炯明叛变时他冒死登上孙中山乘坐的军舰与孙中山共生死,后孙中山任命他为黄埔校长,他竟不太情愿,嫌此职无前途,经孙耐心规劝才肯就职,后来的经历中,蒋介石经常遇到挫折就耍脾气、撂摊子,几次回家不返,孙中山则慈父一般写信规劝,讲明道理,劝他回来。以现代人的眼光蒋介石是个感性的人,爱冲动,不计后果。后来,特别是孙中山逝世以后,蒋介石完全变了,大家对历史都清楚,他可是并不感性。
其实,我们都是小人物,感性一点无所谓,但不要以感性为荣。
心理学上,人的认识层次从感觉到知觉,再有记忆和思维。我们不应当只满足于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心理阶段上。只讲感性而不讲理性其实是一种懒惰,甚至是一种无赖行径。
我认为在情感上年轻人感性一点则显纯真,中年人感性一点则显多情,老年人感性一点则显可爱。而在事业上年轻人过分感性则幼稚,中年人过分感性则可笑,老年人过分感性则可悲。
感性指人的情感丰富,多愁善感,能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感受力很强,能体会到任何事物情感的变化。
感性指人的情感丰富,多愁善感,能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感受力很强,能体会到任何事物情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