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讲究男人如鞋,结婚换鞋就预示着两人不能长久,所以说婚礼当天新娘只能穿一双婚鞋,不能换其他鞋。新娘会准备两双婚鞋,一双在娘家穿,等新郎来接亲上车后,旧鞋不上车,直接坐上婚车换新的婚鞋,有开启新生活、不带走娘家风水的寓意。
以上是个别地区的一些风俗习惯,如果你所在的地区没有这样的说法讲究,那么婚礼当天换不换鞋都是可以的啦。不过现在很多新娘为了搭配婚礼当天的中西式婚服,都会准备1~2双婚鞋替换哦。
新娘婚鞋有什么讲究
合脚的码数要正确地认清自己双脚的理想尺码。所谓的理想尺码是指当脚穿上鞋之后,十个脚趾可以在鞋里自由活动,并且有适度的内部空间。而鞋底与脚心凹陷处的弧度是相当合脚的,前脚要有活动的余地,这才算得上是理想的合适的尺码。
在去选购婚鞋的时候,最好是在下午3点到6点这一时间段去选购。因为脚部在这时会比平时稍大,如果在这个时候选挑选的鞋子都能穿得舒服,那么这鞋子在一天中其它时间段也穿着没问题了。
根据婚纱挑选婚鞋。红色是东方新娘的首选,它不仅可以搭配白色的婚纱,也可以使红色的旗袍更加光彩夺目。
【来源】百度百科
结婚出嫁换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原始土地崇拜:在农业社会,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因此人们对土地有着至高无上的崇拜。在新娘出嫁时,换鞋是一种土地崇拜的体现,寓意着新娘将从娘家的土地出发,开始新的生活。
2. 娘家财气不被带走:根据传统观念,新娘的脚如果踩地,可能会有带走娘家财气的意味,因此在新娘出嫁上轿之前,会换一双新的鞋子,以避免财气被带走。
3. 仪式性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换鞋已经变成了一种仪式性的行为。这种做法象征着新娘即将离开娘家,开始新的生活,也代表着新人对婚姻的一份祝福。
总的来说,结婚出嫁换鞋这一习俗,既有历史文化背景,也有对土地的崇拜和祝福的含义。
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晋南襄汾一带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晋东南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晋中祁县一带,岳父此时要为女婿披红、簪花。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婚”、“昏”同音,晋南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新娘晚上出嫁的古老习俗,娘家筵请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发闺女出门。 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 女儿临行时,晋东南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二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晋中祁县一带依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雁北平鲁一带还有“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据说他们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饱受颠簸之苦,所以喜钱是不能少给的。 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晋中、晋南等地,新娘着装比较特殊,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后来不穿蟒饱了,改套红棉袄;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