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学业中的诚信缺失。
大学生课程考试作弊现象比较严重,考试替考、夹带、偷看等作弊行为在高校屡禁不止。有学者对我国892名大学生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有82.74%的大学生曾有过考试作弊行为。同时,大学生作弊的手段不断更新,大多数大学生对作弊司空见惯,不以为耻。还有些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是毕业论文,不是认真查阅资料、仔细钻研,而是找别人的论文进行抄袭、拼凑甚至直接改头换面,影响极其恶劣。
2.经济方面的诚信缺失。
我国高校中有约有20%的贫困生,高校的助学贷款对于高校大学生享受教育的公平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助学贷款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以来,为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解决了在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来源,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为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部分学生利用校方和银行信息不对称的弱点,提供虚假资料进行申报,造成助学资金分配不合理。还有一些已经获得贷款拖欠还款甚至拒还,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自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以来,助学贷款毕业生违约率为28.4%,远远高于17%的国际平均水平。
3.求职工作中的诚信缺失。
一是不少大学生为了竞争好的工作岗位而采取夸大或造假履历来充实自己的“实力”。二是轻诺寡信,任意毁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通过签订协议,以合同形式确定双方相互选择的权利和义务。但是,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轻易地与招聘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当发现条件较好的招聘单位时,就撕毁契约,另择高枝,不仅使招聘单位的用人计划落空,还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声誉。据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06年发布的《2006年用人单位选聘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参加调查的用人单位中,将近一半的单位每次批量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到岗率不足,有两成多的用人单位到岗率不足50%,学生毁约现象非常严重。
4.网络诚信缺失。
随着网络普及率的逐步提高,电脑和网络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娱乐工具。由于网络具有可匿名的特性,且在网络交往时人的行为变得符号化,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严重弱华。很多学生利用网络的虚拟性,肆意发布、转载不良的公共信息,散布不利于他人的消息或图片,发送电脑病毒等,给他人及社会造成了较大危害。
5.情感诚信堪忧。
一是有些学生恋爱动机不纯,对待感情缺乏正确严肃的态度,没有责任感。二是有些学生阳奉阴违,做人势利,待人不诚。大学生的这些诚信缺失现象,给个人、社会、他人都带来了很多危害。对个人而言,造成品德败坏,信誉丧失;对于社会而言,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健康运行;对于学校而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校教师的形象都被削弱;对于他人而言,其自身的正当权益也往往受到损害。
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其主要表现如下:
1 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所树立起来的理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将在其一生中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如果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矫正,那么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将危害终身。
2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的相对高素质人群,诚信在这些高素质人群中的缺失所引发的“不良示范”效应和负面影响,从教育层面来看,远比其他人群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明显。
3 大学生诚信缺失所引起的消极影响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和隐蔽性。由于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尚未真正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诚信缺失的危害尚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但是,当他们毕业后融入社会,分布到祖国各地、各行各业后,诚信缺失所导致的严重危害才会真正凸显出来,到时候再亡羊补牢就晚了。如果分析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对诚信缺失所产生的影响,不难发现,诚信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讲诚信起着十分重要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