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典医书包括《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此外还有《黄帝内经》。
(一)《难经》。《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共三卷,原题秦越人撰。《难经》是中国经典的中医理论着作,“难”含有“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难经”即“问难《内经》”。此书把《内经》中的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并且对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分别对人体的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腧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俞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和八会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此外,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并对五脏之疾,泄痢等病多有阐发,对后世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
(二)《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南阳人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原著《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该书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伤寒论》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他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三)《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者以“神农”为托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着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书中以简练古朴的文字阐述了中药理论的精髓,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出概述。《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性味也做出了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等不同性质选择用药。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配温燥之品;燥病须凉润之流。此外还参考五行生克的关系,对药物的归经、走势、升降、浮沉都很了解,这样选药组方、配伍用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神农本草经》中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需要支出的是,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加之《黄帝内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而并没有“三大医书”的说法。只是《黄帝内经》偏重于 “治未病”而被有人可做是养生书籍,实际上《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
我确定!
俺妈妈是医生!
呵呵o(∩_∩)o...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
两个强人答案都不同啊……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