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对联的特性
按语:此文是澹月先生为普及楹联知识撰写的楹联讲座讲稿,其中既有脍炙人口的经典联作,也有先生自己多年的创作体会和获奖作品。内容详实,深入浅出,实为楹联初学者不可多得的入门向导。经征得澹月先生同意,现将此文在网站陆续转载,以飨读者。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或称“门联”、“联语”等。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节贴春联,结婚贴喜
联,祝寿送寿联,吊唁送挽联,入住新居贴新居联,各行各业开业贴行业联等,这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文化习俗。
今年的春节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春使者”互送春联,引起社会各界和亿万观众的强烈反响,好评如潮,与歌舞“千手观音”一起
成为春节晚会的亮点。许多媒体评价,春联在春节晚会亮相不仅显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而且为整台晚会平添
了文化品味和内涵。《人民日报》的文章说:这台晚会的一大创新是由31家省市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代表和来自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
区的演员代表联袂表演的《献春联》节目。本来,从总体设计上看,这个节目主要承担的是“串联”任务。但实际上,由于献春联者浓郁的地
方特色和个性鲜明的表演,也由于每副春联蕴含的地方人文、自然景观和精神风貌,它远远超越了“串联”任务,而成为了这台晚会中最具文
化品位和艺术特色的一大亮点。《献春联》不仅呈现出大团结、大联合的盛景,而且强化了春节氛围,提升了整台晚会的文化品位。《北京青
年报》以《春联复兴发出强劲的“中国声音”》为题发表社评,社评指出:春联的复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取得的
突出成就,展示了社会转型与变迁中的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春联的形式和内容,无不符合并见证了我们的时代精神。春联的复兴不是偶然的,
作为一种生动活泼的汉语载体,春联既抒发了中国人内心的欢欣鼓舞,也向世界发出了强劲有力的“中国声音”。盛世联兴,盛世联红。现在
,越来越多的人关心、支持楹联文化事业,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参与楹联文化事业,这一方面说明了传统与时尚的一脉相承,也充分显示了具
有千百年历史的楹联文化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具有自己的特性。对联的特性集中表现在它的民族性、群众性和实用性、文学性、政治性和时代
性。这些特性最终成为对联文化之所以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内在因素。
(一)对联的民族性
对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性是指对联极为鲜明地体现着我们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貌。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许多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成为民族的瑰宝,成为国家的精粹。楹联就
是其中之一。我们说楹联是国粹,主要是就其鲜明的民族性来说的。我们说楹联是独特的,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土壤中生长出
来的;它是汉字文化的产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字之美为世界之最,以之成为对联,则是美上加美,为中华民族所独有。汉字的
特点是什么 简单讲,就是“有方块字,形音义结合,一形表一音,一音表一义”,字形复杂,字意丰富,声形俱茂。这是任何其它国家的文
字所无法比拟的。比如,英语有字母、有词、有语而没有字,但汉语有笔画、有部首、有偏旁、有字、有词、有语而没有字母。
汉字又是单音表意文字。一个汉字不仅是一个音节,而且一般地能表示一个概念。例如,人、手、笔、墨、山、水、天、地、鸡、牛、东
、南、西、北、春、夏、秋、冬……,每个字都代表一个意念。因此,汉字运用起来比较灵活轻便,便于遣词造句,而且组起句来又可以弄得
整整齐齐、规规矩矩,音节分明,声调匀称,一字对一字,一音对一音,容易构成对称美。
例如,苏州耦园联:
卧石听涛,满衫松色;
开门看雨,一片蕉声。
此联的大意是:躺在石上,倾听泉水清响,不觉全身都染上苍翠之色;打开门来欣赏雨景,只听见一片滴滴嗒嗒雨打芭蕉荷叶之声。联语
由听觉转到视觉,又由视觉转到听觉,在感觉的转换中,形象、色彩、音响协调一致,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又如,无锡鼋头渚联:
天浮一鼋出;
山狭万龙趋。
此联语言极为形象、精炼,寥寥十字生动传神地显示了太湖的磅礴气势,犹如一幅天然图画。
再如,北京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联:
庭松不改青葱色;
盆菊仍霏清静香。
“青葱”,翠绿色。松为百木之长,在“岁寒三友”中名列首位,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誉,松经冬犹绿,吟风振雪,
给人以高洁坚贞之感,故深受世人的喜爱。上联正是借松而励志。“霏”,飘洒,飞扬。“清静”,安静,借指心性纯正恬静。菊花是起源于
我国的名花,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咏赞,用以颂赞其傲霜的精神、怡然的神志、高洁的情操。下联也是借菊而抒怀。联语以平易清新的笔触,
描绘了一幅恬静幽雅的松菊图:松柏挺立,葱茏映目;菊花似锦,馨香四溢。“不改”、“仍霏”蕴涵着风物依旧的情韵,吐露了作者持之以
恒的心声。一“色”一“香”,和谐动人。 对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之一;对联,正是中华民族审美观在文学形式中体现。
(二)对联的群众性和实用性
千百年来,对联素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随着对联内容的日益广泛,门类日益增多,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对联已经成为城乡皆用
,四季咸宜,雅俗共赏的一种大众文体。正如著名红学者周汝昌先生所说:“我们过年过节的春联,更是举世罕见的、最伟大的、最瑰奇的‘
全民性文艺活动’。”贴对联,在我国是一种覆盖面最大、动员人数最广的群众文化活动。没有哪一样活动,能像贴对联这样普及天南海北、
千家万户,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没有被遗忘的角落。这就是对联的群众性。
过去,历代皇帝殿试进士,选拔状元,常用对联;文人墨客交往,互相题赠要用对联;游览名胜古迹,也会即兴题联;高人雅士征婚求友
,有的也采用征联的方式。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联已经普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广大民众文化
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城市把承继、发展楹联文化作为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组成部分,不少市县建有楹联一条街。目前,全
国已正式命名12个“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或“中国楹联之乡”。
对联的群众性也取决于它的实用性。对联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即对联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无论什么地方,什么环境,也不论什么行业,
什么事情,都可以应用对联。这也是对联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与书法完美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且它能雅俗共赏。
从皇帝的金銮宝殿到黎民百姓的家门,从孔庙到关公祠,从岳阳楼到滕王阁,楹联随处可见。这一点是其它文学艺术难以相比的。一到过年,
家家户户都要写上十副八副祈福的春联。例如,春联:
丽日祥云承盛世;
和风福气载新春。
在农村不仅大门两旁贴春联,甚至还贴到鸡窝、猪圈、牛栏、马棚,就连马车上都能看到一副大红的春联。如,猪圈联:
肥猪出圈千斤肉;
稻谷丰收万担粮。
新婚、寿辰、新屋落成、开张典礼,一切庆贺场面,对联都可以占一席之地。例如,贺婚联:
男女正青春,青春应立英雄志;
夫妻同白首,白首长怀伴侣情。
又如,贺寿联:
冰清玉洁,文名高北斗;
意善心慈,寿域比南山。
(此联系贺冰心老人寿辰)
又如,乔迁新居联:
旭日临窗,风景这边独好;
花香满院,春光如此多娇。
一帘风月王维画;
四壁云山杜甫诗。
(风月:清风明月,指美好的景色。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其山水画以水墨渲染,萧疏清淡,人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杜甫,唐
代大诗人。)
又如,贺店堂开业联:
有道生财,足致千金之富;
以义为利,不欺五尺之童。
传递感情,增进友谊,抒发心志,可以用对联;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可以用对联。缅怀亲人,凭吊朋友,也可用对联。总之,在一定的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具体场景中都可以用对联。
例如,修身养性联:
大学之道在至善;
中庸之理守其诚。
(大学、中庸均为儒家经典之一。至善:达到善美的最高境界。)
又如,龚自珍自题联: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曰:“读书万卷始通神。”梁绍壬也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上
联用古人现成语句,形容学问渊博,见识很广,也寓含读书要联系实际的道理。“综典”,全面掌握,联用以指认真研读前人典籍。“成一家
言”,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一家的学说或论著。司马迁云:“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下联强调做学问者,要在综合掌
握前人典籍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大胆思考、辨伪,努力有所发现,然后自树其帜,“成一家言”。此联巧用古句抒己见,文字庄
重古朴,格调清新高昂,读之使人励志奋勉,备受鼓舞。
(三)对联的文学性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文学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对联也是一种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
艺术。它既具有文学的形象性、真实性和倾向性特点,也具有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功能。对联的文学性体现在它可以叙事、可以
状物、也可以议论、可以抒情。
例如,昆明西山钟楼联:
听鸟说甚;
问花笑谁。
此联仅八个字,却形象生动,意味无穷。“鸟语花香”是人们经常描写的事物,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但此联却别出心裁,通过两句联文相
对,就显得更加形象生动。
又如,上海剪松阁联:
丹霞夹明月;
惊风涌飞流。
此联把大自然中的“霞”、“月”、“风”和“流水”都形象化了。用“丹”、“明”给“霞”、“月”增添了颜色和光彩;用“惊”、
“飞”给“风”、“流水”注入了灵感和神气;用“夹”和“涌”字使“霞”、“月”、“风”、“流水”活了起来,给人一种形象感。
又如,昆明大观楼联:
朝云起雨,暮霭飞烟,世事古今殊,只余无恙西山,随时在目;
雪浪吞天,风涛卷地,英雄淘泻尽,为向倒流滇水,何日回头
作者借昆明的西山、滇池风光抒发其思想感情,是对西山、滇池这一客观事物美的加工。这种加工是作者的思想、心灵、情感和技能作用
于西山、滇池这一美好风光之后所产生的感情的再现。
又如,清代圣祖康熙为北京戒台寺大雄宝殿题联:
禅心似镜留明月;
松韵如篁振午风。
“禅心”,佛教用语,谓清静寂定的心境。“明月”,光明的月亮。光明是禅的智慧的象征,它朗照世界和人心,能破除迷妄,显扬真理
。“镜”、“月”即用以喻示光明之物。“松韵”,松风,松涛。“午风”,古人以十二支配方位,午为正南,犹南风。“南风”为古代乐曲
名,相传为虞舜所作。“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篁”,竹林。戒、定、慧是禅修的入门途径
;而松、竹常是表现这三者的喻物,如有名言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此联为佛寺而题,以诸多象征物写“禅心”,其戒、其慧、其定,
皆在其中,有入化之妙。
又如,孙中山在与宋庆龄结婚时,亲书一联,以寄托情感:
精诚无间同忧乐;
笃爱有缘共死生。
此联表达了他们真诚相爱,志同道合,以及愿为“自由博爱”的理想而生死与共的情操。
我们中华民族不仅喜庆佳节写对联,就是亲人去世,战友牺牲,也常用对联来表达哀挽之情。
例如,毛泽东挽张冲联:
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七载辛勤如一日;
斯人独憔悴,始病热继病虐,数声哭泣已千秋。
此联三十六字,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失去一位精诚合作、支持革命的盟党挚友而无限悲痛的深情厚谊。
(四)对联的政治性和时代性
对联有明显的政治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它又反转来给予伟大影响于政治。”对联
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不可避免地总带有它的历史烙印。每个作者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地位不同,也都各有其世界观的特点和局限,
所写的对联,带有明显的政治性。
例如,旧社会里的一副春联:
富贵豪华门第;
诗书礼乐人家。
显然,这绝非一般劳苦大众的春联。
又如,陈毅于1923年春节回到四川乐至县家乡,曾写了一副春联: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
此联把当时乡亲们的苦难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联末写出了希望,黑暗之中闪烁着火花,表现了作者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强信念。政治性
显而易见。
如今强调政治性,就是要求对联的内容要符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稳定团结,有利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凡是符合这些要求的对联,就是具有政治性的作品。
例如,笔者为2005年中央电视台“盛世大联欢”春节晚会所撰写的主题联:
上下五千年,太平盛世欣今日,听钟乐和鸣,八方共饮复兴酒;
纵横九万里,锦绣中华创未来,看龙狮劲舞,四海同吟发展歌。
此联突出了“盛世大联欢”的主题,磅礴挥洒,豪气横生。从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疆土幅员广阔无垠出发,高度概况
了我国正处于国运昌隆、人心安定的太平盛世,展现出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举国祥和喜庆的绚丽画卷,展望着伟大祖国和平发展、前程似
锦的美好未来。此联符合春节晚会的氛围,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主流,具有明显的政治性。
对联的政治性还体现在它所具有的强烈的时代性。时代性是指对联与一切文学形式一样,必然打上时代的印记。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对联的
创作上,要与时俱进,要富于时代气息。旧时应制对联主要是歌颂皇家恩德;文人学士的对联则大多是抒发闲情逸致;而一些农民起义军写的
对联,却很有战斗性。例如,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题勤政殿联: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此联由明代的一副旧联变化而来的,其战斗精神是非常高昂的。“虎贲”,勇士之称。“幽燕”,这里指北京,清王朝在京建都。《易经
·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后以“九五”指帝位。“尧舜”是传说中的“五帝”中的二帝,执政时国泰民安,后以“尧天舜日
”代指太平盛世。上联豪迈地指出:起义军的精兵猛将,定要直扫京城,灭掉清王朝;下联明确表示:取得政权后,要仿效先贤开创清平盛世
。不过,这些内容都跨不出封建文化的范畴。
为了说明对联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我们不妨大致按照年代的顺序摘录一些春联,也许从中可以感悟到时代的变迁、进步和发展。
一元复始;
五纬重光。
“一元”,古代纪年单位。“五纬”,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总称。
万方春浩荡;
四海镜澄明。
爆竹一声除旧岁;
桃符万户换新春。(封建帝王时代)
民主自由新世界;
读书劳动好人家。(辛亥革命后期)
斧子劈开新世界;
镰刀割断旧乾坤。(民主革命时期)
事事打起精神布成新气象;
人人拿出力量收复旧山河。(抗战时期)
土改还家山河改色;
妖氛敛迹百姓翻身。(土改时期)
天新地新,祖国历史开新纪;
山笑水笑,神州人民展笑容。(建立新中国)
抗美援朝万民有责;
保家卫国全户光荣。(抗美援朝时期)
风展红旗似画;
春来绿水如蓝。(五十年代时期)
革命铁肩担道义;
春风妙手绣江山。(六十年代时期)
当破旧立新促进派;
做移风易俗带头人。(文革初期)
雄关似铁步步越;
捷报如潮日日来。(文革中期)
看四海风雷激荡;
望五洲凯歌震天。(文革后期)
人歌四化;
鸟鸣三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万紫千红,看处处春意闹;
五讲四美,放朵朵心花香。
锐意创新,四化宏图惊世界;
立志改革,九州生气恃风雷。
改革路直通天际;
开拓歌响彻云霄。
政策随心,百业兴旺;
春风得意,万象更新。
香港已归春满港;
澳门正继喜盈门。
德政荫民春万里;
廉风治世福千秋。
民步小康云霞开曙色;
国臻大治日月耀光华。
党旨坚持三代表;
黎民拥戴一核心。
高歌时代进行曲;
实践科学发展观。
舟荡银河巡皓月;
鸡鸣大地报新春。
今天,我们讲对联的时代性,是指新的时代政治经济所表现的新的特征和要求。对联艺术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把握和反映时代特征,
积极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笔者2005年春节为北京电视台主持人慰问社会各界所撰写的一组春联,就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时代的
气息。
例如,送给建筑工地工人联:
建北京,筑厦起楼,日新月异;
迎奥运,添砖加瓦,虎跃龙腾。
此联写出了北京以筹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加快城市建设的新风貌,反映了建筑工人的豪迈情怀。
再如,送给农民联:
政策归心,惠泽劈开新富路;
丰收醉眼,勤劳描绘小康图。
此联歌颂了党在农村的惠泽政策,展现了广大农民勤劳致富的精神面貌。
又如,送给社区工作者联:
春雨春光春风得意;
喜歌喜舞喜气钟情。
此联洋溢着诗情画意,展现出社区安定祥和的氛围。
又如,送给幼儿园托儿所的孩子们联:
清脆歌声如鸟啭;
天真笑脸似花开。
此联以真挚的情感,对正在健康成长的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寄予美好的祝福。
又如,送给下岗职工联:
下岗何愁,振作精神重策马;
怀才必举,紧抓机遇复腾龙。
此联写出了新的社会趋势,热忱地鼓励下岗职工面对现实,树立自信,在开创再就业的征程中再铸人生的辉煌,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
先写对联的上下联是否平仄工整,是否对得上
再写上下联是否对得好,好在哪里,语言是否优美
然后就是对联的意境什么的了,是否应时应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