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性命的恩堪称大恩了吧?对于这样的大恩,“涌泉报”显然不足以偿还了。那该怎么报答呢?多少钱财都无法报答了,只有用自己的命来报答才算公平交易。自己肯定不想死,那只有要对方死,于是报答大恩、深恩却变成了“恩将仇报”,杀了他,此所谓深恩几于仇也。
《国史补》中有一则故事说:唐朝有个岭南节度使,名叫李勉,在开封尉任上时,曾放走了一个囚于狱中的刺客。数年后,李勉客游河北,偶然遇到这位当年的囚徒。故囚见到当年的救命恩人,不由分说将恩公李勉拉到家中盛情款待,并私下和结发妻子商量:“此活我者,何以报德?”妻子说:“偿还千匹可乎?”故囚说,不行不行,一千匹布不足以报答救命之恩。妻子又说:“两千匹可乎?” 故囚仍然摇头,说,还不够。妻子就说:“若此,不如杀之!”幸得此家仆人密告,李勉才免于一死。
大恩成仇,唯有杀之方可报答,这故事很令人吃惊。可是,你如果看了《庄子·内篇》的最后一篇《应帝王》,你会发现,讲这个故事的人很可能是抄袭了庄子,至少是受到了庄子的启发。中国文学受庄子的影响太大了。
看一下庄子的这段原文: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有个词叫“疏忽”,现在都写成“疏远”的“疏”了,照古文写,就是庄子的这个“儵”——南海之帝的名字,意思就是快。他的性格喜欢快,追求高速度。北海之帝呢,名叫“忽”,同样喜欢快,同样追求高速度。唯有中央帝国的皇帝不一样,做什么事都慢慢悠悠的样子,既没有定什么规划和目标,也不追求高速度,浑浑沌沌,糊糊涂涂,笨笨拙拙,一副睡不醒的样子,这个皇帝呀,典型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南北这两位皇帝,都很有成就感,为国家做了不少事,盖了不少高楼大厦。两个人都很忙,自己国家发展太快了,走路都是一路小跑,难得一个公休的机会,两人便相约到中央帝国皇帝浑沌那里放松一下,因为在那里休闲最好,那里人节奏慢,所以,人们累了都喜欢来浑沌的国家度假。
儵和忽,来到自己的地盘上度假,出于礼貌,浑沌自然少不了接待一下,以尽地主之宜。浑沌这个皇帝呀,不太会说话,待人却蛮诚恳,儵与忽感觉人家招待得太好了,有点过意不去。于是,两个人就商量,人家对我们这么好,吃了人家那么多好东西,喝了那么多好酒,我们该怎么样报答浑沌这位老兄呢?
儵和忽商量了大半天,终于想到了。儵说,一般人都有七窍对不对?两只眼睛用来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两只耳朵是用来听动听的声音的,两个鼻孔是用来呼吸和闻味道的,还有那个嘴巴,是用来吃东西,说话的。可是,你看看浑沌这位老兄,一个窍都没有开,“此独无有”,和大家都不一样,不开窍怎么行呢?我们报答他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开窍,也让他看看世界上的花花草草,让他品尝一下各地美食。
忽说,好啊。我派人去拿工具,于是两个人“尝试凿之”,一天给他开一个窍,到第七天,眼耳鼻舌身都开了窍,七个洞都开了,结果怎么样?“而浑沌死”,浑沌就这样被两个家伙报恩给报死了。完蛋了!
庄子真是太幽默了。报答,报答,把人家活活报答死了。简直要笑出眼泪来了。庄子的幽默文章,天下第一。笑啊笑啊,就成哭了;欠了人家的情,就商量报答,结果把人给杀死了。大恩成仇啊,非杀之不足以报答。
读庄子的文章,你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好心办坏事哦,是说处在浑沌境界的人,那是真正定,六根不动了,内外隔绝了,你不要试图去给他开窍,不要去打扰他。
在上古时代,人都很自然,不需要修道的,个个都在道的境界。庄子说,“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泰氏(太初)是怎么睡觉的呢?徐徐的,缓缓的,悠悠然,轻飘飘的,总之很舒服的样子。今天的人,开着车,听着手机,想着工作计划,忙得连个安稳觉都睡不好,可怜啊。那个时候的人也没有时间的概念,想几点起床就几点起,无所谓啦,反正不会被老板骂了。
大恩不言谢,深恩几于仇 。
释义:很大的恩情无法用语言来道谢;太深的恩情,就得铭记,几乎近于与这件事有仇,记得刻骨铭心。
历史故事:唐朝有个岭南节度使,名叫李勉,在开封尉任上时,曾放走了一个囚于狱中的刺客。数年后,李勉客游河北,偶然遇到这位当年的囚徒。故囚见到当年的救命恩人,不由分说将恩公李勉拉到家中盛情款待,并私下和结发妻子商量:“此活我者,何以报德?”妻子说:“偿还千匹可乎?”故囚说,不行不行,一千匹布不足以报答救命之恩。妻子又说:“两千匹可乎?” 故囚仍然摇头,说,还不够。妻子就说:“若此,不如杀之!”幸得此家仆人密告,李勉才免于一死。
谢谢的话语太肤浅,如果别人对你有大恩,说谢谢显得那么苍白,但是目前你没能力报答,就放在心内,
深恩比大恩更甚了,就跟仇恨一样,让你刻骨铭心,没齿难忘,如果受了人家的恩,都要发自内心的,时时刻刻挂在心上。
就是大家不要口头感谢恩情,恩情过重的容易产生仇恨,个人观点希望不要误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