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并不矛盾,只是发生的前后顺序不同。
1、根据供求原理,货币供给增多,可贷资金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增加,利率自然降低,这是第一阶段,在此阶段中利率降低;
2、由于利率降低,人们的融资成本降低,人们对资金的需求增加,利率自然开始上升;此外如果在第一阶段中货币供给增加的数量过多,流动性泛滥,就会发生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这样的话无论是央行基于控制通胀的目的,还是市场为补偿通货膨胀对利息的侵蚀,名义利率都会上升。所以总的来说第二阶段利率会上升。
PS:搞清楚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它们发生的先后顺序是相当重要的。
你因果关系搞错了,货币供应量与利率都是央行进行宏观经济调节的工具之一,两者是并行的,一般来说,货币供应多时,就是银行想放松银根,增加流动性来拉动经济的发展;而降息也是增加流动性的方式之一。前者见效快,但后遗症大,后者效果稍慢,负作用相对较小,一般央行是两者同时使用,从而给你造成货币的供给越多会导致利率下降的错误印象。
你所学习到的书本上的经济学知识是有诸多假定条件的,首先,这一现象为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假设下,然而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很低。另外呢书中所讲到货币供给增加导致的利率下降是剥除了价格因素的。如果我们将价格考虑进去,实际货币余额=M/P,P上升实际货币的供给便下降了,利率便提高了。所以,首现货币供给增加不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另外书中所讲的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利率下降的假定条件便是价格上升的幅度小于货币供给(便于理解的话假定价格是不变的)。不知道您是否明白了。
这是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模型下的。投资组合原理指出投资者倾向债券和货币的比例稳定,过多的货币供给会流向债券,导致债券价格上升,引起名义利率相对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