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到底讲是什么?

2024-12-17 13:26:4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春》脱离了金基德电影一向的色情与暴力,而是如同一幅天然水墨,勾勒出世外桃源的雅逸,其间充斥了人性的变调和精神风波的暗换,在简净、空灵与禅意的追溯中,通过对于小僧和老僧的互动描摹,表达出作者对于人类灵魂和因果报应的形而上的思索。

一、春

小僧将缚着石头的绳索系在小鱼、青蛙和蛇的身上,发出孩童的轻快笑声,不料正是内心的罪恶导致了小鱼和蛇的死亡。老僧将一块石头缚在小僧的身上,即是一种对于渐渐流露出的欲望的惩罚和对小僧生而为人的秉性的考验。金基德正是对准了老僧的愤怒和小僧的忏悔情绪,进行的时间和空间为主的设计。

二、夏

在僧侣的卧室中有一道门,在佛学里是一个虚无的空间,仪式化地说明和阐释了精神归路的引导性和先决性。这道门也意味着恪守与界限,以及不可不戒除的精神悖乱之苦。成长了的少僧正是忽视了门的存在,来到美丽女施主的被窝卿卿我我,尘世的欲望在他的心中渐次萌动,背离了僧侣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本质。

他的个人情欲的觉醒同时也在一个层面暗合了——死去的小鱼和蛇的暗示及象征主义,他以蚂蚱作为挑逗与女施主嬉戏的场景也说明了道家思想中对自然的超越和向往。这使得他完全跨越了僧俗之间的界限,通过数次做爱来证明欲望的正确。他在女施主被老僧逐走之后的还俗和离开也说明了佛界思想的局限性。因为他在与女施主的风流暗换中获取了宝贵的性爱经验,也是其单调乏味的僧侣生涯中所未尝经历过的。

当少僧和女施主被捉奸在船上的时候,老僧以一只鸡作为引子将船牵至岸边,并将闸门打开任由潺潺之水将船汩没和倾覆,这对应着春天的情节作为第二次对少僧的惩罚。鸡的出现意味着临界点的牵引,倾覆之水象征着人类生涯中所生发衍化的欲望和造次的感觉,是作为佛界的异端来予以公示和阐明的。但是要注意的是老僧至“夏”从未显示出作为人本的特性和欲望,都是作为一种高标的道德姿态来显现的,象征着与世俗欢愉格格不入的警世雄健力。

三、秋

还俗的少僧行至中年,因为杀害了红杏出墙的妻子而回到老僧的地带,人世的轮回和陈陈相因。他将写着“闭”的纸贴在眼睛和嘴上,作为杀伐的终结和自我的惩戒。老僧一如往昔一般严酷,以棍棒鞭笞着中年人,并将他吊起,而当烛台的火焰烧裂绳索之后他自动就会放下来。老僧作为一种严酷的载体诉说着金基德本身对于欲海翻腾的独特见解和情怀。也体现了金基德想赞美欲望又要否定欲望的特异心念。

老僧用猫尾在水上浮动着的僧院地板上写下《般若波罗蜜》,代表了中年人在经历诱惑的灾祸体验后将会获得重生,中年人是在刻下这些佛经后方获得救赎的。公鸡和猫作为比人类低级的动物,最后却成为救赎人类的载体。这始终体现着金基德的超验精神和超越历史常态的意识,试图将一种人文的逸景带入影片的构建,以光华和斑斓诉说着不二法门中的世态。

在两位警察带走中年人的时刻,老僧以自身强大的念力将船挽留了一下,又任由警察将船划走。这个固定船的情节体现了老僧超脱于世外的心智意念中,还留存着几许人性的同理心。否则佛界的戒律和慈悲将成为永世的杀人工具,金基德不想去打造和渲染一个只有公义而无精神悲悯和宽侑的世界。

老僧最终将写着“闭”的纸贴在眼睛和嘴上,并坐在船上引火自焚。由于老僧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他最终将佛学的精要带回了天上,他认为人间的一切纯属作茧自缚,而宁愿以一种刚烈的秉性对待曾负责看守的人生。老僧的圆寂意味着在春天的杀戒萌动,夏天的色戒犯忌,秋天的杀伐涌动之后会出现的冬天的感悟与救赎。

四、冬

中年人经过牢狱之灾后回到了生养他的水上僧院,开始了功夫的修炼。他看到一位蒙着面的女施主带着一个孩子来到佛龛前簌簌流泪。在晚上,女施主无意间跌入冰水之中并溺死,翌日清晨,金基德饰演的老年人解救了她的孩子。这位女施主始终蒙着面,在老年人摘下她的面罩之时也没有对面孔正面给予特写。观者可以看见金基德为了维持叙事的冷静而做出的努力,这种冷静与神秘感相伴生,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描摹需要。老年人抚养了来历不明女子的孩子,并以绳索身缚石块,将一座佛龛带至山坡处,完全是出于一种俯瞰众生的需要。

五、又一春

孩子成长为小僧,他将石头放在小鱼、青蛙和蛇的口中,任由它们窒息,并发出纯粹的、铜铃般的笑声。和开头的情节作为有机照应,如果说小鱼意味着自由和爱情,蛇意味着隐喻着的淫欲,那么这位小僧成长为少僧之后又将发生怎样的波澜呢?影片至此结束。豆瓣

拓展资料:《春夏秋冬又一春》是由金基德执导,金英民、吴英秀、金基德主演的一部韩国电影。影片将故事的情节也定格在不同的季节里,发生在春天里的罪恶和救赎,夏天里的欲望与放纵,秋天中蕴含的爱与恨,冬季里的哲学与反思,再到春的延续,生生不息。2003年9月19日于韩国上映。

回答2:

  1. 金基德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人,这种聪明绝对不是指他天生多么多么的对镜头敏感或者直接说他生而就是做导演的料。我指的是他更深层次的,他对人与人关系的思考上的,或许还有对社会与人性的冲突。乃至自己对更深层次的宗教以至于上升到哲学方面的思考上来。

  2. 我对他最迷恋的一部戏是《春夏秋冬又一春》。其实吸引我的还是他思想中对“轮回”的认识而具体的表现出来。

  3. 故事是直接展开的,老和尚与小和尚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片世外桃源中,看得出来,老和尚也是曾经有故事的人。但从未提及过发生了什么能让他六根清净的独居世俗之外。小和尚却是小,无忧无虑。与师傅服侍佛祖于孤灯之下。倒也是乐的快活。师傅不是多话的人,只是时常看着小和尚,默默不语。脸上尽是一片惋惜。直到又一次,小和尚独自玩耍的时候。给鱼、蛇、青蛙各自绑了一块石头,乐呵呵的看着他们拖着一块累赘蹒跚前行。脸上一副天真的笑脸。老和尚看见之后重重责罚了小和尚。但是为时已晚了。蛇与青蛙都已经被石头拖的累死了。小和尚拿着青蛙与蛇的尸体只是一个劲的哭。老和尚叹了口气,说道“你给他们绑的石头,未尝也不是你自己心灵的石头”。故事就在这句禅机中埋下了伏笔。

  4. 日子看着一天天平平淡淡的接着度过了。小和尚长大,老和尚更老。但是平静总会被打破,该来的总会来。一位进庙还愿的都市女子最终吸引了小和尚,很轻而易举的他们发生了关系。一切对于都市女子来说或许只是人生中一次旅途的邂逅。但是对于小和尚来说,确实打开了另一个天地。从此他也不甘于寂寞了。想要从此逃离出去。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明镜台既然染了尘埃,就不再如以往般清澈透亮。终于有一天他走了出去,与其说是走更不如说是逃,逃离这个“世外桃源”。老和尚什么都知道,却只做不知道,不闻不问。只是叹息一声。也许一切的一切,早都有了预兆。报是终究要是还的。只是老和尚在佛前的时间更多了,仿佛除了佛,世间再无一切了。

  5. 小和尚最终还是回来了,彼时的他已经不再是一名和尚,他杀了那位当初与他海誓山盟的女人。他觉得世间再大却仿佛没有了自己的容身之所,他回来了。老和尚什么也没说,望着小和尚,就像当初看着他用石头绑在那些小动物身上。一切其实都是报应,心灵的石头最终也拖垮了小和尚。

  6. 于是,一切仿佛都顺理成章的。入狱,又出狱。彼时小和尚已过不惑之年。再次回到早已空置多年的庙里。老和尚早已坐化多年。他突然明白了老和尚当年的苦衷,老和尚对着佛祖默默诵经时候那种悲怆。于是,他仿佛化为了当年的老和尚。

  7. 一切都仿佛轮回,深冬,一位女子将自己的孩子送来了庙里,什么也没说,老和尚接受了。他仿佛就一直在等这个孩子一样。

  8. 故事最后的时候,小和尚独自玩耍,将一块小石头塞进了鱼、蛇、青蛙的嘴里,笑嘻嘻的看着他们在艰难的跑开了。脸上露出了纯真的笑容。而他的身后,老和尚默默的看着他做完了这一切,什么也没有说。思绪或已回到以前。

  9. 佛教中有轮回的说法,所谓种业因得业果。金基德在本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轮回的哲学,在本片最为显著。而在《收件人不详》中也有略微的穿插其中。但也只是一扫而过,《收件人不详》更着重讲的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矛盾。这里不表,而在《悲梦》之中,金基德仿佛将自己的宗教哲学一股脑的甩了出来,内容渐渐的有些失控了,短短的一百分钟内要组织好讲完即使金基德也觉得力不从心了。越来越有点“形而上学”。不过其中很多元素是我很喜欢的,不过这部电影真的没懂,看到了一些小细节,觉得很有意思。整个故事却沉闷而乏味。

  10. 金基德之于韩国,我认为是拔尖的一拨导演之一了。他对人性的思考,深刻严肃而发人深省。不止适用于韩国,在吾等国民身上也能发现那种病态,方能防范于未然。

  11. 拓展资料

    金基德

    编辑

    1960年12月20日

    庆尚北道奉化郡

    韩国

    金基德(Ki-duk Kim),1960年12月20日出生于庆尚北道奉化郡,韩国导演,编剧。

    1993年,凭借剧本《画家与死囚》获得剧作教育协会最佳剧本奖。1994年,凭借剧本《二次曝光》获得韩国电影委员会最佳剧本奖。1995年,凭借剧本《非法穿越》再次获得韩国电影委员会最佳剧本奖  。1996年,拍摄了第一部电影《鳄鱼藏尸日记》  。2000年,推出实验作品《真相》,并组建自己的电影公司 。2003年,推出《春夏秋冬又一春》,角逐2004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2004年2月,凭借《撒玛利亚女孩》第三次出征柏林电影节   。9月,凭借爱情片《空房间》获得“最佳导演银狮奖”   。2012年,凭借执导的第18部影片《圣殇》获得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2013年6月,凭借执导的惊悚片《莫比乌斯》入围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  。2014年,凭借执导的惊悚犯罪片《一对一》获得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

    2015年3月,受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的邀请担任“天坛奖”评委 。

    2016年9月,金基德新片《网》在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首映。 

回答3:

有朋友失恋,我劝她看金基德,因为金基德绝对是失恋患者的最佳伴侣。闷在家里看闷片,会让你从爱到恨,再从恨到爱,最后,放下那还悬在空中的手。
  
   一旦失恋,你会恨。如果你不知道金基德的影片里,是如何残忍的对待爱欲,那我先告诉你,哑女为了挽留男友,把鱼钩放进下体(《漂流欲室》);坏小子为了得到美丽纯洁的大学生,不惜设局将她变成妓女(《坏小子》);为了和小新娘结婚,花甲老人将她十年禁锢在大海上(《弓》),而到了《春夏秋冬又一春》里面,爱疯了的和尚,直接动手把出轨的妻子杀掉,然后阿弥陀佛:爱是我唯一的罪孽。
   是的是的,我们的罪孽总是由爱而起,由欲而生,世间诱惑何其多,占有之心何其大,只是忘了我们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为了保住既得魅惑,只得手持利器,汹涌的爱。而要用哪一种武器,夺回那快失去的爱,鱼钩?弓箭?匕首?金基德给了很多灵感,让失恋的人认为,负心的男人就应该得到报复,这是初识金基德的人都会有的最直观的感悟。可金基德“禅学大师”的名号不是盖的,再进一步了解,他会让你悟到第二层,那就是:每个人都是配得上宽恕的。
   每一段恋情,既是缘,又是孽,我们一边祈祷,一边负罪,而人生如同春夏秋冬不断更替,有了春的萌发,必有秋的悲凉,而春夏秋冬过去,当然又是另一春。只是这个过程,总有人被辜负,总有人负了谁,缘与孽不断轮回,而每个人在不同的恋情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没有绝对负心汉,也没有绝对的痴情女,谁敢拍着胸口说,这辈子我绝无负人,全是人负我?反正我不敢,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我们常说现实无奈,其实无奈的不是眼前困扰,而是在人生的轮回里,如果从不曾得到,也不会有失衡的机会,所以我们需要被辜负,需要眼睁睁看着爱从指间流走,然后无尽缅怀,得不到,放不下,这是生命中必须承受的犯贱!
  
   既然不能左右命运,那只能顺应天意,于是乎,金基德告诉我们,或许可以换种方式来爱:《空房间》里,女主人和丈夫、情人生活在一个房间里,而丈夫看不见情敌;《弓》中的花甲老人注定是得不到女孩的,于是在死后化身神来之箭,拥有少女的贞操;《撒玛利亚女孩》怜惜好友因卖淫而亡,便通过卖淫把钱通通还回去。。。。。。
  
   多么的标新立异,多么的剑走偏锋,人们感叹命运弄人,但金基德偏要人弄命运。如果上帝一定要人命运多舛的话,那何不再舛一点。越是多舛的人生,越会让人相信:关于欲望,适可而止是超渡之道;关于爱情,短暂的是激情,真正的考验在于平淡的流年;而关于人生,便是一场春夏秋冬花开花败的过程,没有永远的得意,也没有永远的失意,而我们要做的是,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
  
   换一个角度讲,如果受伤,那是你能力不够,如果伤人,那是对方能力不够,所谓追求幸福的权利,也包括不愿就此了结残生。

于是,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之后,我们都懂了

回答4:

我认为这是讲诉的一个因果与轮回关系,也许这就是那个老和尚的故事,如果没有小和尚作恶那些小动物,也就不会发生后面的事情,在他用绳子绑住并且还绑的石头,这就意味着用绳子绑住了自己,而且付出沉重的代价,杀她妻子这本来就是从那条蛇的因果关系,蛇就相当于他爱的那个女人,而这个女人当真正的和他在一起以后,不懂得知足,最后移情别恋,我们还从蛇说说,最后这条蛇,当他通过师傅的教诲之后,找到蛇,想要把把它放了,可惜一切太晚了,因为蛇死了,这就是小和尚亲自杀死了这条蛇,他犯罪了,撕心裂肺的痛哭流涕,后悔也没用,这就所谓杀了她的最爱的妻子,老和尚之所以什么都不说的原因是告诉我们,话不是说出来的,是要自己去悟出来,一个人不懂得悟,那么说再多也是无用的,我觉得这就是老和尚的故事,最后也就是说你咋样对待别人,最后等于自酿苦果,害了别人,就等于害了自己,还有就是劝人不要经不起诱惑,最后总结,就是好人坏人,佛会明白,不管人做了什么?佛都看得见,最后咋样对待别人的伤害,都会让你尝试痛苦,还有就是老人所说的牛皮癣轮替传,小和尚咋样对待老和尚,那么曾经的这个小和尚,就会以现在的这个小和尚所有的恶作剧再回报给他,就是应该讲了这么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故事,故事就是说,从前有座庙,庙里住着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再给小和尚讲故事,也许正是这个故事,因果,轮回,孽缘的牵扯,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我就是这样认为的,说的不对,请你们看到也不要喷我,

回答5: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大师金基德的又一部代表影片,以寺庙为背景,将人生中应该经历的痛苦、烦恼、解脱、爱与恨等都融入其中,是一部深刻复杂的影片。   影片名为《春夏秋冬又一春》,将故事的情节也定格在不同的季节里,发生在春天里的罪恶和救赎,夏天里的欲望与放纵,秋天中蕴含的爱与恨,冬季里的哲学与反思,再到春的延续,生生不息。在这部表现人生思考与意义的影片里,具有浓郁的佛学色彩,导演将人生凝结为宇宙的四季,生生不息,循环不息,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   影片主要表现了一个人的人生历程,小和尚的童年、少年、青年与中年,走后步入老年,这个僧人的人生轨迹与经历,在金基德的细腻的笔触中娓娓道来,充满安静、祥和与宁静,客观真实,如同一幕幕美好的画卷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去琢磨,去理解与揣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金基德的电影作品一向以灰暗的基调与黑暗的社会现象为表现对象,这如他自己所言:“我的电影,渗透了黑暗的人生经历和对世界的憎恶,同时又是对世界慢慢理解的过程。”同样,本片与金基德以往作品的风格一脉相承,所不同的是整部影片都渗透着对佛的认可与肯定,影片处处体现了“人性本恶”的事实与只有佛才能洗脱与拯救灵魂,同时也体现了佛学的思想——轮回。从开始中小和尚所制造的罪恶,到最后他为此进行的救赎与罪恶的结束,处处体现了轮回与救赎的主题。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进行救赎,人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受苦赎罪,同时影片也暗示了小和尚的将来也会和老和尚一样,这正是佛学的思想。   [春夏秋冬又一春]的背景是一格封闭的空间,可以看作是一格有所局限的世界或精神世界的隐喻。结尾金基德饰演的角色,腰间拴了一块石头,爬到山顶,将菩萨放在上面,既是为曾经心里的那块石头赎罪,也是对人生执著的比喻。镜头从菩萨像的角度拍下去,贯穿全片的水中寺院终于成为小小一隅,比喻经过苦难和真诚的人生,终于超越极限,达到佛的,超然的视角。春夏秋冬,同时也是一个人的心路,童年时的不经事,青年时受诱惑,中年时彻悟,冬并不时结束,不是悲剧,而是奋发,振作,从头来过。影片本来是描绘的以各幻灭的世界,最后张扬的却是入世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影片不仅只为宣扬某种哲理或禅意的作品的原因。   老和尚的角色尤其精彩,代表着一种彻悟,达观和悲悯的人生观,懂得了影片中他对小和尚种种行为的态度,对待人的局限,罪恶的态度,你就可以理解金基德[空房子]为什么要用被韩国人唾弃的历程炎做女主角,那并不仅仅是英雄救美的孩子气而已,更加使一种以最淡然地态度和宽容的方式来对待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