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一、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二、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三、出处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赏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月亮还是家乡的最明亮。
出处:“月是故乡明”是出处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原诗如下: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意思:人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是说故乡的一切都比外面好的意思,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情,表达了身在他乡的游子家乡对想念,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扩展资料:
《月夜忆舍弟》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石起义爆发。2000年9月,安禄山、史思明起兵樊阳南下,攻下汴周,西迁洛阳。山东和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弟弟分散在各地,但由于战争,缺乏沟通,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焦虑和思考。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的思想感情。
从满月到抒情的过渡是很自然的。月光常使人遐想,也更容易使人思乡。
诗人曾遇到过混沌,而在这冰冷的月色之夜,心中是一种不同的滋味。他的愁苦和离别的焦虑交织在一起,他的语气特别尖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夜忆舍弟
故乡的月亮更加明亮,更美,表现出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对家人深深地挂念。
出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意思:
人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情,表达了身在他乡的游子家乡对家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