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端午节的资料 急!!!!!!!!!!!!!!!!!!!!!

2024-12-20 09:08:0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 屈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回答2: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回答3:

端午节传统风俗的魅力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7日01:59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 麦翠如 文/图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曾经被誉为初夏时节最有人情味的节日。然而,在现代社会文明的碰撞、挤压下,端午的传统民俗却日渐远离市民群众的视线,时至今天,在中山人眼中,传统的端午节变成了什么样子呢?
  赛龙舟讲述人:陈伯(60多岁)
  过去的中山城区水网交错,龙舟竞渡是附近一带村民重要的文娱活动,因此端午节“扒龙舟”在中山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中山的张溪、南下、基边、员峰等地区都被人们誉为龙舟的故乡。
  据中山南下村民陈伯介绍,龙舟取名多以村中的祠堂命名,如南下的“武侯庙”、基边“祖庙”等龙舟都是中山人耳熟能详的。端午赛龙舟要讲究一定的仪式,虽各村各例,但主要都是分为起龙、下海、赛龙夺锦、收龙四部曲。陈伯说,每逢临近端午节,各龙舟队先起龙,村民会在黄道吉日的早晨,到供奉龙舟头和龙舟尾的宗祠中拜祭,然后将埋于河床中的龙舟抬起,搬上岸后用水洗干净,再用船灰执漏、上油,重新上彩、点睛,最后插龙头装龙尾并在龙舟身上绘画龙鳞。其中龙舟下海、赛龙夺锦最为精彩热闹,赛龙夺锦当天,河面上百舸争流、河岸上人山人海,铜锣、鞭炮、呐喊声一片。在经过一番龙争虎斗的赛龙夺锦后,村中父老又将龙舟头和龙舟尾抬入祠中,拜谢神恩后,将龙舟沉于福地之中,等来年再起龙。
  龙舟饭讲述人:李先生(40多岁)
  对饮食颇为讲究的中山人,在端午这个传统的节日,当然少不了味觉的回忆。粽子随处可见,但别具特色的龙舟饭却是可遇不可求。据闻吃过龙舟饭,便会“龙精虎猛、顺风顺水”,所以每年到端午这个传统的节日,中山一些地方都有吃龙舟饭的习俗,一些村民纷纷自发聚集起来吃龙舟饭,场面非常热闹。今年40多岁的李先生告诉记者,按中山传统的习俗,龙舟饭主要是慰劳龙舟健儿和观赛村民的一种传统美食。由于当时的物资和条件所限,过去的龙舟饭都非常简单,一般都是挨家挨户募捐柴米油盐、大豆青菜做成。后来随着生活条件改善,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转变,龙舟饭也“改头换脸”,日渐丰盛。
  芦兜粽讲述人:高小姐(20多岁)
  粽子是端午节的应节食品,沙田区用蕉叶或竹叶包粽子,三角四棱;而中山民田区用芦兜叶包粽最具特色和地方风味。芦兜树是中山人的四季保健良药,具有清热、提神的功效,中山沙溪人很早以前就懂得物尽其用,用山间郊野的芦兜叶来包粽,令芦兜叶特殊的香味融入到粽内的糯米里。芦兜粽外形是圆筒状、粗如手臂,馅料分甜咸两种,无论是土生土长的中山人还是身在异乡的海外华侨,品尝过芦兜粽后都倍感亲切。
  在高小姐的回忆里的,儿时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忙着包粽子、煮五色粥、沐龙舟水,非常令人怀念。在长辈的带领下,小朋友都拎着包好的粽子到亲朋好友家做客,虽然礼轻却情谊重,小小的粽子蕴涵着浓浓的亲情。据她介绍,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端午节这一传统习俗逐渐被简化、淡化,以前吃的粽都是自家亲手包的,而今会包粽子的年轻人少之又少,因此现在吃的粽子都是买的多。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粽子应有尽有,满足了大多数人的节日需求。人们过节虽然轻松方便了不少,却缺少传统热闹的气氛。
  五色粥讲述人:黄小姐(30多岁)
  在南下市场买应节食物的黄小姐告诉记者,除了吃粽子外,中山人还喜欢在端午节当天煮五色粥。黄小姐说,端午节要吃红、绿、黄、黑、四种豆和紫米煮成的五色粥,当中还加入了糖,而用这些材料一起煮成的五色粥,具有清热解毒、开胃健脾等功效。由于煮粥过程方便、快捷,因此每年端午节黄小姐都会煮五色粥。
  据介绍,“五色粥”是端午节饮食的风俗之一。由于端午正值仲夏季节,在五行中属于火旺之相。而这五种豆米有清热解毒、开胃健脾等功效,村民于是用五种豆米来煮粥,以增强食欲、增加营养、保健身体外,同时,五种豆米加起来还有“五谷丰登”之意。
  扒“仙艇”讲述人:黄先生(50多岁)
  广东有句俗话,叫“十里不同音”,意为即使是相隔距离很近,每个地区却有着不同的口音和习俗。中山长洲村最具特色之处在于端午节赛龙舟,中山长洲村比赛的不是龙舟,而是“仙艇”。
  据中山西区的村民黄先生介绍,中山长洲“仙艇”的形状与龙舟不同。听村里的老人说,以前长洲也和别的地方一样赛龙舟,但由于长洲村的龙舟游得特别快,村民便在龙舟下面装上木头来阻挡水流。没想到龙舟装了“脚”后反而越划越快,在一次龙舟比赛中竟冲出海口,连船带人都不见踪影。事后经仙人指点,村民便将龙舟的“龙头”和“脚”去掉,就成了今天的“仙艇”。于是扒“仙艇”成为中山长洲特有的风俗习惯。
  黄先生说,记得小时候,除了过年,最盼望的节日就是端午节了。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外,家家户户的孩子还要沐龙舟水、佩带香包和涂雄黄酒,不像现在端午节买个速冻粽子、发条短信就过节。他认为,端午节还是保留一些传统的风俗比较好,传统的东西往往最让人怀念。

回答4:

各种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回答5: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