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是张学良在蒋介石逝世后给蒋的挽联,是张学良的原创。意思是在生活上情同骨肉般的亲切,但是在政治意见上像仇人般相反。
1975年,蒋介石在台湾病逝,蒋夫人宋美龄把消息告诉了幽禁中张学良,少帅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一副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张学良用这短短16个字,把他与蒋介石的关系概括得淋漓尽致。
扩展资料
蒋介石晚年与张学良谈西安事变:
“下午两点,老刘通知我,五点总统在大溪召见。三点一刻,蒋经国派其座车来接,我同刘同乘,约四点三刻抵大溪。先在一空军上校家中候等,约十来分钟,总统已到,蒋经国同老刘来会,同至总统行辕。
我将到客厅,老先生亲自出来,相见之下,不觉得泪从眼出。敬礼之后,老先生让我进入小书斋。我说:总统你老了!总统也说:你头秃了。老先生的眼圈也湿润了。相对小为沉默,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我恭问总统:身体安好,精神饮食如何?总统答曰:都好。
总统问我:眼病好些否?余详答眼病近情。又问我:近来读些什么书?我答:两三月来因眼疾,未能看书。自从到高雄以后,我专看《论语》,我很喜欢梁任公的东西,近来看了些梁氏著述。总统说:好!好!
看《论语》是好的,梁氏文学很好,希望你好好读些书……我问总统,我应该看些什么书?总统说,《大学》和《阳明传习录》很好。总统说,西安事变,对于国家损失太大了!我闻之,甚为难过,低头不能仰视。……”
黄绍竑曾回忆,蒋自西安返回南京后,“自我反省”称:此次事变是他的威德不能感化人,家庭出身不好的人是最难感化的。蒋建议张读《大学》和《阳明传习录》,实际上即怀有此种以养德之学术,
感化“家庭出身不好”(土匪)的张学良的心思。张实际上很明白,晚年口述回忆中,曾明言:“蒋先生讨厌我极了”。
“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是张学良给蒋介石的挽联,是原创。意思是在生活上情同骨肉般的亲切,但是在政治意见上像仇人般相反。
1975年,蒋介石在台湾病逝,蒋夫人宋美龄把消息告诉了幽禁中张学良,少帅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一副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张学良用这短短16个字,把他与蒋介石的关系概括得淋漓尽致。
扩展资料:
张学良与蒋介石
东北易帜: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直接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这是张学良将军一生最大的功绩。但他本人却因此遭受到长达54年的监禁。
蒋介石故去时,张学良给蒋撰一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以此表达他与蒋介石的恩恩怨怨的不寻常关系。就是说,蒋介石在生活上像亲兄弟一样关怀他,但在政治见解上,他与蒋的分歧却如同敌人一样。
监身有天地,建功在昨日,你我同兄弟,宛若雠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