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1200年)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dòng)(具体生卒年未详)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写着这样的话:“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与这个典故有关的另一位人物是,与林駧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罗大经(约1196-1252年)。在其所撰《鹤林玉露》中有这样的记载:“杜少陵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盖以《论语》为儿童之书也。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个记载说明《论语》在当时“为儿童之书”,当过私塾先生的赵普自然熟悉。罗大经在此比林駧在《儒吏》中所记载的话,除了前半句的文字有所不同外,还多了后半句“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并且说明了具体时间,是“赵普再相”后,听到人们说赵普所读的书就只有《论语》,于是宋太宗就此问赵普,赵普毫不隐瞒,并说出上面的话。
“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当时经过五代十国,那个武夫横乱的年代,杀人如草芥,赵匡胤平定天下,就不想这样的乱世再继续,就重用读书人,儒家也就强势崛起。老赵也定不杀士大夫的论调。
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有了赵普那句话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谁而来 :
被称作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可谓宋朝的第一文臣.但那没有学历的出身和以吏道治世的方法,日益与赵氏天子所热衷的道德文章潮流格格不入.赵匡胤是在马上得天下的,也深知不能以马上治天下的道理,自己以身作则,带头读书,并一再批评老谋士赵普不读书,意味深长的警告赵普"宰相需用读书人".如此形式下,现任宰相赵普就是不情愿,也不得不改投孔门之下,找起儒家经典诵习,以便重新被太祖划归读书人的行列.
宋初君臣急于在儒家经典中寻找治世良方,至圣先师孔子的言论集<论语>最终成为宰相的急救章.之后,日理万机的宰相每天下班回家,便把自己关在房间,一声不吭地攻读起语录来.他持之不懈,到晚年终有所得,不但上朝理政,事必决于<论语>,而且把夕日玩弄权术,帮太祖算计前朝君主\本朝功臣的业绩也都归结于孔夫子的教诲,故有“半部论语定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流传。
【成语】半部论语
--------------------------------------------------------------------------------
【拼音】bàn bù lún yǔ
《ZDIC.NET 汉 典 网》
【解释】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出处】参见“半部论语治天下”。
【示例】况且从前古人以~治天下,就是半部亦何妨。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四回
【近义词】半部论语治天下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强调学习儒学的重要
相关成语:
疑信参半 事倍功半 力倍功半 鹤知夜半 得失相半 毁誉参半 得失参半 一手包办 韩信用兵,多多益办 公事公办 凿空取办 乔装打扮 梳妆打扮 多多益办 乔装改扮 乔妆打扮 咄嗟便办 语四言三 语妙天下 语出月胁 语短情长 语重情深 语近指远 语不投机 语无诠次 语重心长 语妙绝伦 雨鬣霜蹄 雨霾风障 与民更始 与物无竞 雨收云散 雨笠烟蓑 与人为善 雨散云飞 与民同乐 与虎添翼
参考资料: baidu
如满意请采纳
曾经有人讽刺赵普读书少,整天只看论语。宋太宗赵光义就把这个话说给了赵普,于是赵普就说:我用论语的一半帮太祖平定了天下,我还要用论语的另一半帮您治理天下。
就是所孔圣人的话很适合治国之道,也是有维护儒家统治的成分在的
如果答案对你有帮助记得点击好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