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观看之道》的读后感,大概3000字左右,急急急!!!!

2024-12-15 01:14:1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这本书看完之前,我并不能懂得观看本身是值得如此深究的话题。1972年,英国艺术史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的电视系列剧《观看之道》在BBC播出,它改变了整整西方一代人观看艺术的方式。而今,英国电影学院在40年后重新完整播放全剧,回顾他的作品给当时的审美方式带来的革新力量,也在全球艺术资本化的今天重新呼唤一种浪漫主义的视角。
   书的首章大约是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诸多论点的概述,这本书如雷贯耳,没看过,但其间的道理在别处多有听闻,比如当艺术作品因彩色印刷技术的复制,可以达到千家万户的墙壁,这些作品在原先时代的性质不复存在,它们有了全新的琐碎的生命与意义。在《观看之道》的结尾部分,他就“艺术结合金钱”的危险性提出了警告,而这样的现实而今正环绕着我们。“假若社会上对个人的妒羡没有发展成普遍而广泛的情绪,魅力就不可能存在。想民主推进而中途辍步的工业社会,是生产这种情绪的理想社会。……‘获取’这一行为,取代了其余的一切行为……今天,在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的同一目的又在得逞,它使用的手段是把判断事物吸引人与否的虚假标准强加于人。”
   而约翰·伯格这本书中所谓观看之“道”,便是类似讨论的延续。即是要讨论日常的观看的背后,是如何一副社会与文化景观在支撑。比如书中讲到肖像、静物油画何以如此写实。因富有的油画的收藏者要靠画布上仿佛触手可及的华丽事物的描暮,以确认自己的财富——“许多油画本身就是用来标示可用黄金或金钱所能购买的东西”。而通常显得神情空洞的神话题材,则是让收藏者“看到自己(或其妻其女)伪装的高贵身份”。因此,这些油画其实就是收藏者可买到的、可装点的、可伪饰的实情。
   如此观看油画,有了一种别样的“道”。
   书里最后探讨广告对人们观看行为的影响,以及观看广告对人心的影响。这正是如今我们每日的观看的主题。约翰·伯格对广告有直刺要害的解剖,“广告作为一个体系,只提供了一种信息……我们只要消费,就会更富有——虽然我们在花钱后,只会变得更穷。”广告鼓足澎湃动力为我们吹嘘的,只是为了一个提醒:用了广告所代言的东西,你便可以成为人人艳羡的那一位,然而你永远都还没有达到令人艳羡的那个地步。于是,人们便永远需要广告来对这可悲的现实进行提醒。
   为了这个提醒的目的,广告便形成了自己的运作机制:制造神话,并告诉世人他们可以轻松实现神话。以往,事实形成故事、故事散布为传说,而后能至神话者,万里挑一。如今,作为广告的神话是迅速炮制出来的——衣服一泡就干净是洗衣粉的神话,头发一泡就丝滑柔润无头屑是洗发水的神话,一包粉一泡就是卡布奇诺是速溶咖啡的神话。广告中出现的人物则以一种值得艳羡的优越感享受着洗衣服、洗头发、泡咖啡的快乐。这些还低级的,高级的则更加厚颜无耻的制造无逻辑的假象:开着某种车的一家人幸福而其乐融融,买了某种衣服的男人周身有女人无数……这一宗宗神话的描摹由机械复制时代开始,到如今数字复制时代,有更强悍的传播力。
   人们极少质疑广告,因它们是名正言顺的谎言,而我们从降临这世界,便被广告包围,也便被剥夺怀疑的权利。
  
   而广告带来的此种观看之道,被现在所处的一切领域躁动而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催化、无限夸大。作为广告载体的媒体也不可避免地被彻底腐蚀。它们企图将一切信息、新闻、事件以广告的方式来策划制作,无须调查,不需要有逻辑,或者虚构调查、制造逻辑。而我们也以观看广告时的心态去观看这些信息,当这些新闻是触手可及而又毫无关系的神话。当迈克尔·杰克逊死去,媒体翻出许多旧日耸人听闻的新闻包装整合,靠标题、专题、话题,无非又炮制出一宗硕大广告,究竟其中有谁在真正满怀深情的悼念这个伟大的天才,不得而知。
   广告的目的是诱惑你购买产品,媒体的目的是诱惑你点击,产品至少还要依靠研发,而媒体只能日日祈祷高分量的死亡。而政治话语的广告化,令这世界彻底沦为一个巨型广告,其间充满自己许诺的不可能实现的美好未来。
  
   广告以及广告带来的华而不实、无需思考、迅速达到高潮的观看之“道”,损害心智,最严重的后果,是人们思索、探寻真理的能力被彻底摧毁。这种观看之道的无孔不入,叫人来不及避让。想要不接受,除非闭上眼睛不再睁开,然而还有奄奄一息的广播。这世界的环境早就成为剿灭真理之火的一只灭火器,每日气势磅礴喷射出的出的,除了许多神话泡沫,便没有别的了。 于是,如何得到一种不看之道,以及这种“不看”之道找到的可能性有多大,是我由此书得到的疑问。并且我解答不出。《观看之道》的清晰表述部分源于伯格毫不妥协的政治立场,同样,在观念艺术主导的当代艺术领域,它也代表着一种坚持,即,艺术是关于图像的力量。艺术家和策展人都不应该忘记这一点,因为历史不会忘记,观众也不会忘记。20世纪最成功的公共展览之一,1999年英国皇家学院的莫奈大展吸引了70多万观众,而大卫·霍克尼正在举办的展览同样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这些展览都是伟大艺术家创作的令人难忘的图像。
当金钱发出的声响如此震耳欲聋,人们是否还能听见伯格那老式的、乌托邦式的回响?或者,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当荒诞的价格——弗兰西斯·培根3300万美元、亨利·摩尔1900万美元——迷住了人们的双眼,艺术似乎只剩下作品商品的价格,伯格的声音是否更能显出其意义所在?又或者,是否他的声音已经被消灭、驯服,成为艺术市场交响曲的一个声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