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众生指什么?

2024-12-13 12:22:0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佛教指有生命的东西。有时专指人和动物。《无量义经.十功德品》:“我等当以愿力,普令一切众生使得见闻读诵书写供养,得是经法威神之力。”《敦煌变文汇录.妙法莲花经变文》:“念念欲求无上道,心心只愿度众生。”无名氏《来生债》第一折:“佛说大地众生,皆有佛性,则为这贪财好贿,所以不能成佛。”明邵璨《香囊记.祈祷》:“清都贵神,妙林经卷,祈禳众生,广开宝殿,星冠鹤氅礼重玄。”清龚自珍《发大心文》:“我生天下,慧照天人,多闻第一。当念众生,少见寡闻,于一切处,自疑自骇。我当令其到心皆平,而以度之。”

【众生】

梵语bahu-jana,jantu, jagat 或 sattva 之意译。音译仆呼那、禅头、社伽、萨埵。又译作有情、含识(即含有心识者)、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众生’一语,普通指迷界之有情。杂阿含经卷六(大二·四○上):‘佛告罗陀,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

长阿含经卷二十二世本缘品载,无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于世,故称众生。俱舍论光记卷一解为受众多之生死,故称众生。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大乘同性经卷上谓,众生系以五蕴等众缘假合而生,故称众生。又不增不减经载,法身为烦恼所缠,往来生死,故称众生。一般以为无明烦恼所覆,流转生死者为众生。若广义言之,佛及菩萨亦含摄于众生之中。摩诃止观卷五上(大四六·五二下):‘揽五阴通称众生。众生不同:揽三途阴罪苦众生,揽人天阴受乐众生,揽无漏阴真圣众生,揽慈悲阴大士众生,揽常住阴尊极众生。’〔杂阿含经卷四十五、法华文句卷四、大乘义章卷六、往生论注卷上〕

【众生】

(术语)梵语萨埵Sattva,仆呼善那。新译曰有情,旧译曰众生。众生有多义:(一)众人共生之义。法华文句四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间,无男女尊卑众共生世,故言众生。此据最初也。’(二)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众生。法鼓经曰:‘万法和合施设,名为众生。’注维摩经二曰:‘生曰:众生者众事会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义章六曰:‘依于五阴和合而生,故名众生。’大经慧苑疏曰:‘众法成生,亦名众生。’法华文句四曰:‘若揽众阴而有,假名众生。此据一期受报也。’(三)经众多之生死,故名众生。不曰众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般若灯论曰:‘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众生。’大乘义章七曰:‘多生相续,名曰众生。’法华文句四曰:‘若言处处受生,故名众生者。此据业力五道流转也。’俱舍光记一上曰:‘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摄死,故言众生。死不必生,如入涅盘,故不言众死。’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中略)言众生者,不善理也,草木众生。’

【众生(梵jantu、bahu-jana、jagat、sattva,巴satta,藏skye-ba-po、skye-bo man%-po、h!gro-ba、sems-can)】

一般而言,此词系指具无明烦恼,流转生死之迷界凡夫;然若就广义而言,则亦含摄悟界的佛、菩萨等。音译禅头、社伽、萨埵、仆呼缮那;又称有情、含识、含生、群萌、群类、禀识等。《杂阿含经》卷六云(大正2·40a)∶‘佛告罗陀,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摩诃止观》卷五(上)云(大正46·52c)∶‘揽五阴通称众生。众生不同∶揽三途阴罪苦众生、揽人天阴受乐众生、揽无漏阴真圣众生、揽慈悲阴大士众生、揽常住阴尊极众生。’又,《大智度论》卷二云(大正25·72b)∶‘如诸法中涅盘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

关于众生的语义,有多种说法,兹分述如下∶

(1)‘与众共生’∶如《长阿含经》卷二十二〈世本缘品〉云(大正1·145a)∶‘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世故名众生。’

(2)‘受众多生死’∶如《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一云(大正28·603a)∶‘云何众生世?众生谓五道中生,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中,是名众生世。’《往生论注》卷上云(大正40·831b)∶‘有论师泛解众生名义,以其轮转三有,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

(3)‘众缘和合而生’∶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一云(大正25·286c)∶‘但五众和合故强名为众生。’《大乘同性经》卷上云(大正16·642b)∶‘众生者,众缘和合名曰众生。所谓地、水、火、风、空、识、名色、六入因缘生。’

(4)‘法身为烦恼所缠,往来生死’∶如《不增不减经》云(大正16·467b)∶‘即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

另外,诸经论对众生、有情二语的范围亦有异论。或谓有情系指一切有情识的生物,而山川、草木、大地等乃属非情(又称无情),众生则兼摄有情、非情二者;或谓有情与众生为同体异名

回答2:

你要是智慧聪明的话就不要试图去替换佛教中的用词,“众生”就是“众生”,“有情”就是“有情”,不要用“有情”去置换“众生”,也不要用“动物”“植物”之类的概念去置换,至于什么是“众生”,心外不求法,对你来说哪些是“生”,那么那些就是你的“众生”。你的“众生”未必是我的“众生”,我的“众生”也未必是你的“众生”。知道了这个秘密,如此奉行,能得到两个好处,第一: 魔不得其便,第二: 速疾见法见道。

回答3:

众生就是六道众生,是指“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和“三善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
众生是有感情的。

回答4:

又,《大智度论》卷二云(大正25·72b)∶‘如诸法中涅盘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

回答5:

此处你所说的众生是指有情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