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在这一时期,中国基本上处于奴隶制社会。夏朝中,奴隶与农民,王和贵族之间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阶级。禹死后不通过选举而由他儿子启继承。由此,世袭制度产生。
之后是商朝,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已经分开。这个时期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卜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甲骨文”。
随着奴隶制度的建立,这个时期的音乐也形成了两种不同并且对立的音乐文化。
西周时期实行了封建政策,对音乐的利用比前朝更进一步并且出现了“礼乐制度”。
二、从生活中反映出来的音乐:
概况中说到,夏商时期产生了两种音乐的对立,那就是统治阶级和普通劳动人民时间的对立。
最开始的音乐是从乐舞当中显现出来的。夏朝时期的乐舞主要是享受,是奢华的生活的组成部分,而商朝则是比夏朝进步一点,更多的是用来做祭祀,因为宗教在当时很兴盛;还有就是商纣时期的“淫乐”。 从一些古诗歌中还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音乐和乐舞的情况,其中有关于劳动生产,婚姻制度,战争情况,奴隶生活,人民对统治者的咒骂等等。可见,这个时期的音乐是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出现在两种不同的地方,并有着两种不同的作用。
三、葛天氏之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一曰“载民”
二曰“玄鸟”
三曰“遂草木”
四曰“奋五谷”
五曰“敬天常”
六曰“建帝功”
七曰“依地德”
八曰“总禽兽之极”
——《吕氏春秋卷五仲夏季第五古乐》
·“葛夭氏”之时已进入原始农业阶段
·“葛天氏之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歌舞
·“葛天氏之乐”是历史上最早的保健操舞和仿生气功
所以,葛天氏之乐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源头之一。
四、统治阶级和音乐的关系:
在夏商时期,奴隶主对音乐加以利用:加强神权统治;歌颂自己武功,威慑人民;利用音乐作为自己享乐的工具等等。
(1)神权统治
他们自封是神的代表,使占卜神圣化,抬高自己的地位。企图淹没音乐的现实性,将求神问卜的神秘性和音乐联系起来。而管理占卜专业的人叫——“巫”,也是舞蹈的专家。可见,那个时代的音乐是紧紧和一些祭祀舞蹈,占卜等事情联系在一起的,这也算是当时的一个音乐特点吧。
(2)夸耀武功和威慑人民
乐舞《大濩》的出现,体现了这个用途。利用这些来使“统治着的思想”贯穿与人民之间。
(3)奴隶主阶段的音乐享乐
这是早期历史中比较普遍的情形,音乐就是他们的常用作乐工具。
夏朝时期的乐舞主要是享受,是奢华的生活的组成部分,而商朝则是
进步一些,多用于祭祀,巫术等方面。
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与音乐的关系更加明显和突出。
一六代乐舞
简称《六乐》,
包括原始公社时代黄帝的《云门》;
唐尧时候的《大咸》;
虞舜时候的《大磐[A3] 》;
夏禹时候的《大夏》;
奴隶社会商汤时候的《大濩》
以及封建社会中周朝的《大武》。
这些都是当时带有史诗性质的乐舞,大多都是颂扬各个时期的最高统治者。
二六小舞
帗舞:手持羽毛、丝绸——土神、谷神,作为国家权利的象征
羽舞:手持半分开的羽毛——祭庙宇、四方神
皇舞:戴羽帽,穿翡翠羽衣、持五彩羽毛而舞——祭神、求雨
旄舞:持牛尾而舞——祭礼
干舞:持盾而舞——兵事、祭山川
人舞:徒手舞袖——祭星辰、庙宇
这两种乐舞是统治者很重视的,通常是用来教贵族子弟,并且由最高级的乐官掌管。
三 散乐 ——民间乐舞
四 四夷之乐 ——其他民族或部落的音乐
而这两种则不被受重视,由最低级的乐官掌管。
五 宗教性的乐舞 ——比较重视
另外,统治者们还利用音乐制定应用音乐的场合:既要强调自己的尊严,又要强调宗教的神圣性;音乐节目:通过对阶级的选择来对其区别对待;乐队排列:全部乐队以贵族的席位为中心,是从统治者的利益来要求的。
五、礼乐制度:
可见,在西周时期,音乐的阶级化和等级化已经十分明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定了“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统治者把礼和乐看得同等重要,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的有效手段。并且,为各个等级严格规定了应用音乐的制度。为了完善音乐的制度,他们还建立了比较专业的音乐机构。
音乐机构的职务有很多:
1.大司乐:为最高领导者,教习国子乐德、乐语、乐舞。
2.乐师:教习国子、小舞、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
3.大师:掌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诗。
4.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等
5.瞽蒙:配合大师奏以上乐器
6.磬师:掌教击磬、击编钟
7.韦末师:教东方夷舞
8.典庸:掌藏乐器、庸器
9.司干:掌舞器等
有了如此详尽的音乐机构职务,必然会涉及到音乐的教育。上面六代乐舞和小舞时曾经说到,主要是教给贵族子弟。那么,这里的音乐教育同样是以王和贵族子弟和一些从民间选拔出来的青年为主(开始涉及到民间了)。而让他们学习的目的则是让他们用音乐来统治广大臣民。周朝统治者明确指出,是用这个使人民不反抗,保持和平。
六音乐文化交流
虽然汉族是在中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从很早期开始就和其他少数民族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接触,并越来越频繁。
约在2015年,有一个“方夷“部族曾经向夏王献出乐舞。后来就有许多民族到夏王朝表演舞蹈;
商朝有许多地方的贵族子弟来学习《戎》,其中包含习武和习乐;
西周时主要是对外进行音乐文化的交流,比如周穆王是一位爱好音乐有喜欢旅游的王,他曾在公元前964年左右带了一个盛大的乐队去西方给当地造成了很大影响,在回来的路上又碰见了一位国外的艺人,周穆王为他的技艺所倾倒并带回中国。尽管是很小的一件事情却对当时的音乐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两国之间都互相为对方传播本国的音乐文化思想。
六、乐器和乐律
在夏的时期中,乐器主要是用来作为统治者的享乐工具,其中主要的乐器有大鼓,钟,磐,管萧等。从《左传·宣公元年》所载资料来看,夏朝已经拥有了铜铸乐器,也有了钟的记载。
而在商朝中,乐器的记录主要在甲骨文中体现。主要的乐器也是有大鼓,磐,钟等。另外还加入了一些镛,铃,言,和,竽,缶,乐等等。那么关于商代是否有弦乐器目前没有考证,但根据商代的发展情况和乐器史的一般规律,应该有弦乐器。
关于商代的乐律,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各种乐器的共同音已被商代人们发现;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发现了特别有和谐关系的几个音程——原始音阶初步形成;半音程出现,具有发明十二律学说的前提条件。
西周的乐器:敲击乐器首先在这一时期定型并逐渐成熟,奠定了节奏的基础。在当时的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鼓,编钟和编磐。《诗经》中,还有很多的记载,主要是用于歌舞伴奏场合的乐器,而且这一时期,有了弦乐“琴瑟”的实物记载。
由于当时乐器的逐渐完善,出现了乐器的具体分类,是根据材料的不同进行的。
“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尚书·舜典》
八音是古人按照乐器的材料制造而分类的。
“皆播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周礼·春官宗伯》
在八音中,乐器种类最多的是皮革和竹制的吹管乐器,金属乐器也占相当的比重。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金属铸造业和乐律学的技术已经显示出淫乐文化的进步。
“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诗以道之,歌以咏之,匏以宣之,土以赞之,革木以节之。”
——《国语》
从音乐史的发展上来看,这个时期音乐的一些具体的概念以及十二律的体系已经完成,七声音阶已经开始应用。
在乐律方面,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十二律和七声音阶。
“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
——《礼记·礼运》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已经有了转调和调式的变化。
七、总结
夏商时期,两种音乐文化上的斗争开始;音乐被“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利用,一方用来传达自己的意愿,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并享乐,一方面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用其作为向奴隶主进行阶级斗争的武器;汉族已经和其他少数民族进行联系和交流;乐器的音高方面成熟,掌握了音程关系。
西周时期,封建社会,音乐文化高涨。建立礼乐制度,并有专门的音乐机构,使音乐教育得到初步发展。中西方开始了音乐上的交流。乐器的逐渐增多,出现了“八音”分类法。十二律体系和七声音阶已经开始被人们应用。
八、作业更改
1 夏商各自音乐的特色是什么?
从夏商朝总体上来看,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远离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如六代乐舞。夏朝主要是利用音乐进行狂欢,让统治者达到纵情享乐的目的,甚至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可以说音乐在夏朝是作为一种享乐的手段,也是加强其政治统治的工具。商朝则是对于音乐的享乐更加的普遍,但吸取前朝经验,制定出了禁止跳舞和饮酒唱歌等风气。但最大的不同是商朝巫风盛行。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因而产生了迷信的观念,巫术应运而生,其风格都是一些降神,求雨等宗教的色彩,所以出现了《大濩》。
巫乐是在商朝乃至古代音乐中非常有特色的歌舞音乐。到商末出现了“淫乐”,沉迷与“声色”之中,商纣荒淫无度,“酒池肉林”。淫乐是华丽而奢侈的。
2 西周时,统治者与音乐的关系更加明显和突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首先是六代乐舞的产生,这些乐舞内容多为歌颂统治者列祖列宗的功德,意在宣扬宗族奴隶主统治的合理性,为巩固其统治权服务,体现出了君主的权力和威信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根深地固,更加衬托了统治者用音乐进行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其次是六小舞中的几个部分,有的是用神鸟的羽毛作为工具跳舞,表明了当时是很重视一些象征性质的东西。从有的舞蹈不用牛尾而用人自己作为通天的灵体,体现出了当时人的地位已经得到提高。
还有就是设立音乐机构(职务的排序),加强音乐教育(培养王公贵族)等等,这些都是周朝音乐阶级化和等级化的体现,也就是说,在统治者和音乐的关系上,比前朝更加的系统化和严谨化,也更促进了统治者和音乐之间的紧密联系。
3 礼乐制度(补充)
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体现出他的忠诚与认真。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
礼和乐是相辅相承的,将等级和音乐联系起来。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用周朝的“礼”来说,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因为阶级的不同,使用的舞队的人数也就不一样,这里面含有一定的等级思想。
4 八音之乐(补充)
金:钟,鎛,镛,剽,錞于,钲,铎,铙。
石:玉磐,特磐,编磐。
土:埙,缶。
革:鼓,土鼓,足鼓,楹鼓,鼛鼓,雷鼓,灵鼓,路鼓,晋鼓,应鼓,灵鼗国等。
丝:琴,瑟,筝,筑。
木:柷,圄
匏:荡,簧,笙,巢,和,竽。
竹:萧,言,管,筊,篴 ,籥 ,产,仲,苇籥,篪,牍,应
都是祭祀或歌功颂德的比较多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于农、牧ˋ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