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铸就西部汽车人才储备库——石晓辉
石晓辉,教授,中共党员,现任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兼任全国齿轮制造研究会副理事长,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重庆市“九五”立功奖章获得者,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四等奖。由他带领的领导班子在探索中求发展,不断创新,成功将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打造为省级重点学科,为重庆市乃至西部汽车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也使庆理工大学汽车学院闻名全国。
教学中,石教授坚持让学生把汽车知识与技能实践相结合,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始终。在学校的团队研发方面,石教授带领的团队坚持吃苦,耐劳,全身心的投入科研,为我校取得多次荣誉,被评为“市级优秀团队”。
智者,携精密测量冲向国际——彭东林 彭东林,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院长,重庆市首批学术学科带头人,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重庆市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他主持的“栅式位移传感器研究”获得2005年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并于2008年获得第十届中国专利金奖,光明日报以《以时间测量空间》为题对该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目前,彭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并完成国家“863”项目、科技部“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国防科工委“军品配套”项目、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研总经费600余万元。
彭教授研发的“时栅” 是由中国人发明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全新原理的栅式传感器。该技术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发达国家对精密测量技术的垄断,使中国在该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作为教授,他源源不断地为学校输送着优秀的人才,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刻苦攻关,不断刷新重理工大学获得的荣誉,在2008年公布的“2008中国高校中国专利奖金奖排行榜”中,重庆工学院(现重庆理工大学)是榜内23所国内高校中唯一一所地方普通高校。 摆动碾压奠基人——胡亚民 胡亚民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胡教授长期从事摆动辗压理论、设备和工艺的研究。以吃苦耐劳、求实创新的精神成功开发了多种冷摆辗成形,为1984年以后中国第一种冷摆辗精密成形件的大规模生产奠定技术基础。
自1998年胡教授加入我校后,他孜孜不倦地献身于科研、教学事业。其中《锻造工艺过程与模具设计》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他参与完成的《汽车摩托车齿轮类零件冷摆辗精密成形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我校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零的突破,极大的提升了我校形象,为我校能成功更名为“重庆理工大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该项目使我国车用齿轮类零件制造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提高了我国科研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为国争光。
中国锡业领跑者 杜长华教授毕业于中南大学,现任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表面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他主持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下达的重大科研课题,二十多年来,共建设十多条生产线,累计新增产值数十亿元,扭转我国锡加工材料的落后局面,实现了我国电子微连接材料的系列化与标准化,对我国电子连接与封装材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1年至今,杜教授在重庆理工大学工作,近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对材料科研方面的探索并为我校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年近六旬的他,仍以身作则,自强不息,求实创新,将重理工精神“励志笃行”传递给每一代重理工人。同时,他指导的重工学生科研获得全国挑战杯重庆赛区特等奖、国家二等奖。在重理工飞速发展时期,为学校提供了充足的源动力。
貌似没有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