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原因构成的没有整理过,随便打打,个别人名地名年份可能搞错,sorry:
首先,教会组织结构的因素造成的:
宗教上因为要对抗诺斯底主义等等异端,需要有人一锤定音,所以教皇的宗教地位扶摇直上(古基督教5座主要城市,安提阿,耶路撒冷,亚历山大已经被伊斯兰攻陷,君士坦丁堡只顾不及,罗马因为有罗马法带来的强理性思维,在宗教地位中占了主动)
其次,重大历史事件变革造成的:
军事上,西罗马帝国最后几年欧洲蛮族(指的是日耳曼人)屡次入侵意大利,罗马政府无力抵抗,反倒是教皇出面调停(日耳曼族中亚流主义流行,虽然有点异端,但是教皇在他们那里还是有说话分量的),Leo利奥一世还一度让即将屠城的蛮族退兵。而最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有加强了教廷的权势——再也没有黑手在他的上面了。7世纪回教势力崛起,并且一度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进犯西班牙,东罗马帝国最终也沦陷了,但是西欧这边教皇凝聚起大量的欧洲国家,抵挡住了回教势力的进犯(忘了那一年,732年好像是……叫做都尔战役)这样教皇的凝聚力就暴涨了。
三则,教皇主动出击获得的权利
教皇的地位本身就很高,更何况他们通过伪造的康斯坦丁御赐教产条约,伊西多而教令集拥有了巨大的权利,并且合法化。而且自从法兰西国王矮子皮平(Pepin)给教皇赐地以后,教皇拥有了大片土地,当然包括期间耕种的农民。也就是说,教皇从一个属灵的统治者,也开始变成属世的统治者了。公元800年(这个比较好记“发灵灵年”)教皇主动给皮平的儿子查理加冕,称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下可更不得了,皇帝当不当可是要教皇说了算的哦。在教会但是流行一个说法,皇帝是属世的管理者,教皇是属灵的管理者,属灵的管理者管理灵界并且“影响”属世界,“影响”这个词很含蓄也很赤裸裸。
四则社会体制造成的民族主义不强
首先中世纪时期民众的民族主义比较弱,封建主义要求每一个人vassals(家臣)只要想自己的lord(领主)负责就好,没有很强大的中产阶级,上层贵族直接占地为王,这样的情况下欧洲政治上比较松散,信仰上大一统的大公教会自然就有比较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了。
中的提一下,教皇中世纪时候手握三大法宝::开除皇帝教籍,查封教会活动,施行异端裁判。教皇贵格利七世及德皇亨利对教士授职权之争,总的来说,最后还是教皇得胜。到了教皇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1198-1216)时,教皇的权力达至最高峰,宣称教皇是“基督在世上的代理人”,是全世界的统治者。
不过最后说一下即便如此后来教皇势力也迅速没落了,不到100年的时间,在中世纪后半期,教廷教皇曾经是被西欧皇帝辖制的,出现过多次数个教皇同时存在互相指责谩骂互相开除教籍的情况。
随便打打,但愿对你有帮助。如果对教会历史感兴趣,你可以去买一本书,叫做《历史的轨迹——2000年教会史》这本书浅显易懂,简明扼要很好的
因为在西方中世纪,不仅教会宣称自己是上帝来拯救万民的使者,而且他们救苦救难的行动也确实使很多人愿意相信教会的话,尽管教会这种行动完全是由于自己的财产消耗不掉而做出的举动。因此各基督教王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赢得人民的信赖,也愿意服从教会管理,以换取人民的服从。
西欧吗?历史书没带!要不就告诉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