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战前及战争初期的机械化步兵部队
在德国军事传统中,师〔Divisionen〕一直是陆军各兵种〔步兵、炮兵和骑兵〕的最基干作战单位。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三十年代骑兵师的后继——装甲师〔Panzer Divison〕的问世。然而装甲师的编制远比骑兵师复杂。当一九三五年德国人组建最初的三支装甲师时——在魏玛〔Weima〕的第一装甲师、在吴茨堡〔Wurzburg〕的第二装甲师和在柏林的第三装甲师,他们还没有发现和解决坦克与步兵之间的数量分配及配合支援等等问题。在新成立的装甲师中,进攻力量完全依靠下属的两个装甲团〔Panzer Regiment〕, 其大约配备有五百六十辆坦克。而机械化步兵〔当时德国人把装甲师内的机械化步兵称为“步枪兵”——“Schuetzen”〕仅仅是一支比较次要的辅助力量,每个装甲师内都辖有一个步枪兵旅〔Schuetzen Brigade〕,其由一个步枪兵团〔下辖两个营〕和一个摩托车营组成。
在随后的实践中,德国人发现现有装甲师内坦克和机械化步兵之间分配部署存在着种种不足,同时又伴随着新成立装甲师数目的不断增加,在一九三九年八月,所有装甲师下属的装甲团都被减少一个装甲连〔新成立的第四装甲师内则只有一个步枪兵团,而第五装甲师内再增加一个辖两个营的步枪兵团〕这使得各装甲师内平均坦克数量下降至三百二十八辆。以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波兰战役的德国第一装甲师为例:其机械化步兵部队为第一步枪兵旅,下辖第二个机械化营〔每营拥有一个摩托车连、两个步兵连和一个由工兵、步兵炮和反坦克炮排组成的重火力连〕和一个摩托车营〔由三个摩托车连、一个摩托车重机枪连和一个负责支援的重火力连组成〕。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德国机械化步兵的机动基本上是依靠卡车和大量的摩托车实现的。此外在波兰战役后,由于机械化步兵部队在作战时的表现以及装甲部队的需要,德国又在装甲师的步枪兵旅内增加了一个步枪兵营,使其总数达到四个营。
除了装甲师外,德国人在战前还以骑兵师为基础组建了四个“轻装甲师”〔Leichte Panzer Division〕,分别为第一、二、三、四、五轻装甲师。其大致编制为一个装甲营、一个或两个步枪兵团、一个炮兵团、一个机械化侦察营或机械化侦察团及若干保障部队〔和后来的装甲掷弹兵师编制很相似〕。而在一九三九年波兰战役后,德国人又对其进行了一次改编,主要是在原有一个装甲营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个装甲团〔两个装甲营〕,机械化侦察团被解编:其中的机械化侦察营保留下来,剩下的另一个摩托车营则编入无此编制的机械化步兵单位。
德军的第三种机械化部队也就是在这里详述的——“机械化步兵师”〔当时德国人只有在师一级编制上才将其称之为“机械化步兵”〕,当时就是以机动车辆运输的步兵部队〔所以那时仍属于步兵科〕,其编制内没有完整的装甲部队。战前德国共有四支机械化步兵师,分别是第二、十三、二十和二十九机械化步兵师。通常由一支机械化步兵师和两支装甲师〔或轻装甲师〕组成一个装甲军〔Panzerkorps〕:
由装甲师进行主要方向上的突破和决战,轻装甲师主要进行追击、远距离断后和侦察作战,而机械化步兵师则负责进行额外的机动步兵支援,确保战果和肃清作战〔所以德军在大战初期的胜利并非是因为坦克的质量或数量,而是因为其各机械化部队之间正确协同达到的〕。再次以同样在波兰战役时的第二机械化步兵师为例,其下辖三个机械化步兵团,每团拥有四个营,由三个步兵连、一个重火力连、一个反坦克连和一个步兵炮连组成。同时师内还辖有一个炮兵团,由四个装备一○五毫米轻型野战炮和一五○毫米重型野战炮的炮兵营组成。除此之外,还拥有一个反坦克营、一个配备有摩托车和装甲车的侦察营、一个工兵营、一个通信营和若干保障支援单位——标准兵员为一万六千四百四十五人〔军官四百九十二人〕。和装甲师内的“步枪兵”一样,这些机械化步兵主要也是依靠卡车和摩托车进行机动——共有四百九十二辆军用卡车、一千六百二十七辆其它车辆、一千三百二十三辆摩托车和六百二十一具摩托车斗。
在波兰战役之后,机械化步兵师内的四营步兵团编制发生了变化,由于四个营证明在战斗中并非作用明显,所以每团都被减少一个营,总共相当于减少了一个团。
与此同时最高统帅部也充分肯定了四个机械化步兵师在战役中的表现,由此一直到一九四一年,又有九个机械化步兵师陆续成立〔其中三个为党卫军部队〕。而在一九四○年的法国战役时,作为理想机械化步兵装备的 Sd.kfz.251 型半履带装甲运兵车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装甲师的“步枪兵”部队中〔该车首次于波兰战役时在第一装甲师内使用〕。但是由于产量不足,仅有一个营装备,剩下占大多数的机械化步兵仍然还是依靠卡车和摩托车。
进入一九四一年后,德军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巴巴罗萨计划做准备。希特勒决定将现有装甲师的数量翻一倍,然而当时德国的坦克数量却不能满足这个要求,所以作为权益之计,每个装甲师内的坦克数量不得不减半:在波兰战役时,每个师平均拥有三百二十八辆坦克,而到了入侵苏联时数量下降至一百六十辆。一九四一年型装甲师编制内除了一个装甲团〔两个营〕外,还辖有四个机械化步兵营和一个摩托车营。很明显的步兵和坦克之间的数量比率发生了完全的变化。虽然到了一九四二年一个装甲师内名义上的坦克数量又上升至两百辆,但是由于前线持续不断的战斗损失、故障以及坦克产量的不足,仅仅只有极为少数的师接近这一标准数字,大部分部队处入一半或者一半以下〔一百辆以下〕的状态。由此一来,为了弥补坦克力量的不足,装甲师内的机械化步兵部队就便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节 大战中后期的装甲掷弹兵
一九四二年六月,所有装甲师内的“步枪兵团〔Schuetzen Regiment〕”开始逐步被改称为“装甲掷弹兵团〔Panzergrenadier Regiment〕”,希特勒本人也在七月五日正式下达了改编令。根据一九四二年七月号德军杂志《信号〔Signal〕》上 Thiess 少将的撰写的文章说:这是一作法是以重新启用旧时德国军队的精锐称号来鼓舞士气。除了“掷弹兵”外,同时启用还有以下几种称号:
来复枪兵——Jäger,用以命名轻步兵部队。
燧发枪兵——Fusilier,重步兵。一九四二年起德军在每个步兵师内减少一个侦察营〔当时步兵师内步兵营的标准数量由原来的九个下降至六个〕,为了弥补,师内有的步兵部队承当起部分侦察职能〔配备了机动车辆〕。而这些部队也被称为“燧发枪兵”。
毛瑟枪兵——Musketier,和装甲掷弹兵相同,但是不常使用。
和装甲师内坦克部队一样,其机械化步兵部队也同样被减少:每师辖有两个装甲掷弹兵团,每个装甲掷弹兵营内的连由原来的五个下降至四个〔三个装甲掷弹兵连和一个重火力连〕。同时半履带装甲运兵车不足的问题依然困绕着德军的机械化部队:两个团还是仅有一个营装备 Sd.kfz.251。 其它剩余部队仍然使用卡车。
而且两者在名称上也略有不同:
装甲师内所有装备半履带装甲运兵车的机械化部队德国人命名为 (Gepanzerte) Panzergrenadier ——直译是“被装甲化的装甲掷弹兵”,在这里我们可以意译为“重装甲掷弹兵”——它们可以才可以被理解是真正的“装甲”掷弹兵,而剩下的车载〔卡车等非装甲车辆〕机械化部队虽然表面上仍然叫“装甲掷弹兵”〔Panzergrenadier〕,不过在德军内部对其还多了一个专门的非正式昵称——“橡皮掷弹兵”〔Gummigrenadier〕——我们也可以姑且称之为“轻装甲掷弹兵”。
一九四二年德军对装甲师内机械化部队的变动并不仅仅表现在名称上,尽管其装甲师属坦克减少,但是相应的其装甲掷弹兵团的火力却增强了。例如一九三九年波兰战役后,一个装甲师内的三个步枪兵营和一个摩托车营共有一百一十挺轻机枪、五十六挺重机枪、三十六门五十毫米和二十四门八十毫米迫击炮、八门轻步兵炮和十二门三十七毫米三六型反坦克炮〔Pak36〕。
而在一九四四年,装甲师内四个装甲掷弹兵营共有三百六十四挺轻机枪、四十九挺重机枪、无五十毫米轻迫击炮,但是却拥有了二十八门八十毫米和十六门一二○毫米重迫击炮、十二门重步兵炮、四十门二十毫米高射炮和十二门七十五毫米榴弹炮。所有的反坦克炮移交给师内的反坦克营,共有四十三门七十五毫米四○型反坦克炮〔Pak40〕,负责装甲掷弹兵的近距离反坦克火力支援。
同年十月十五日,所有机械化步兵师内的机械化步兵团被改为“机械化掷弹兵团”——Grenadier Regiment(mot) ,每师共有两个机械化掷弹兵团共六个营,无半履带装甲运兵车,全部装备卡车。但是从夏季开始为了配合德军在东线南部方向展开的攻势,最高统帅部下令南方集团军群内所有的机械化步兵师都增加一个装甲营〔大多是装备突击炮〕,这一举措明显提高了机械化步兵师的作战能力。鉴于在一九四二年夏季战役中取得的成功,一九四三年古德里安出任德国装甲兵总监后立刻作出的举措之一就是把装甲营纳入机械化步兵师的正式编制中去〔相应的其装备的突击炮也由炮兵科转为装甲兵科〕,这是一项实质性的改革。同年三月,“机械化掷弹兵团”被正式命名为“装甲掷弹兵团”。随即除第十四和第三十六之外的所有机械化步兵师于六月二十三日正式被称为“装甲掷弹兵师〔Panzergrenadier Division〕”〔前面的两个机械化步兵师被改编为步兵师〕。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在一九四三年九月二十四日公布的一九四三年型装甲掷弹兵师标准编制包括:一个师部、两个装甲掷弹兵团〔每团三个营和一个反坦克连〕、一个装甲营〔三个装甲连,实际上大多装备的是突击炮〕、一个炮兵团〔三个炮兵营〕、一个自行化反坦克营〔三个连〕、一个侦察营〔三个连〕、一个高炮营〔三个连〕、一个通信营〔三个连〕、一个机械化工兵营〔三个连〕和其它的辅助支援部队〔当然这只是理论情况,根据当时前线的战局很多部队不可能达到这一标准〕。新的装甲掷弹兵师和一九三九年型机械化步兵师相比兵员被减少了——由一万六千四百四十五人减至一万五千四百一十八人〔其中军官由四百九十二人减至四百一十五人〕。然而与同一时期装甲师的情况相同的是装甲掷弹兵师的火力也被增强了,让我们再次以一九三九年型机械化步兵师作个比较:当时全师装备八十四门轻型迫击炮、五十四门中型迫击炮、二十四门轻型步兵炮、七十二门三六型反坦克炮〔Pak36〕、三十六门轻型和十二门重型榴弹炮以及十二门二十毫米高射炮;而一九四三年型装甲掷弹兵师则拥有:四十六门中型迫击炮、二十四门重型迫击炮、十四门轻型步兵炮、四门重型步兵炮、二十一门七十五毫米反坦克炮、二十四具工兵用火焰喷射器、四十二门二十毫米轻型高射炮、八门八十八毫米重型高射炮〔从地面部队高射炮数量的急剧上升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空军在当时已不再掌握绝对制空权了〕、十八辆用于侦察的装甲车〔大多配备二十毫米火炮〕、四十三辆自行反坦克炮和四十五辆坦克或突击炮。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装甲掷弹兵师终于脱离了步兵科,开始正式被纳入装甲兵序列中,由装甲兵总监统一指挥,这一变动在原则上最终符合了德国机械化部队“只准集中,不准分散”的建军理念,同时也方便了部队的指挥管理工作,对其装甲兵的发展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
虽然装甲掷弹兵部队内步兵和坦克之间的理论配置开始日趋完美,但是由于工业能力,兵员的不足以及连续不断的前线损失,所以由始至终,陆军装甲掷弹兵师的实际兵力都在标准之下,但只有两个例外:精锐的“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Panzergrenadier Division Grossdeutschland〕和“统帅堂”装甲掷弹兵师〔Panzergrenadier Division Feldherrnhalle〕。
前者是于一九四三年六月二十三日由机械化步兵师改编为装甲掷弹兵师的,当时该师下辖四个装甲营和一个突击炮营,在库尔斯克战役前夕,全师共拥有“虎”式坦克十三辆、“豹”式坦克二百辆、四号坦克四十五辆和三号突击炮三十五辆,这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一个装甲师的兵力。而“统帅堂”装甲掷弹兵师也是于一九四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在第六十机械化步兵师〔该师年初在斯大林格勒被歼灭〕的基础上组建的,最初其装甲营〔前身是第一六○装甲营残部〕拥有四个装甲连〔每连二十二辆坦克或突击炮〕,而一般装甲营是三个连。不过它们很快的就恢复了标准编制〔一营三连〕。除此之外,其机械化步兵部队也要多于常规编制:它的装甲掷弹兵营也是由四个连组成。不过也和装甲营一样,该师在一九四四年七月于明斯克被歼后重建时恢复了常规的三连一营编制。至于党卫军最初的几个装甲掷弹兵师:
党卫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掷弹兵师〔 1.SS Panzergrenadier Division 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党卫第二“帝国”装甲掷弹兵师〔2.SS Panzergrenadier Division Das Reich〕、党卫第三“骷髅”装甲掷弹兵师〔 3.SS Panzergrenadier Division Totenkopf〕和党卫第五“维京”装甲掷弹兵师〔5.SS Panzergrenadier Division Wiking〕更是要在装备上胜出普通陆军师一筹〔这几个师后来升编为装甲师〕,再以库尔斯克战役为例:在城堡计划开始前,党卫第一、第二和第三装甲掷弹兵师以及陆军第一六七步兵师的部分兵力共同合编为党卫第二装甲军〔II. SS Panzerkorps〕,隶属于第四装甲集团军〔Panzerarmee 4〕,这个装甲军在一九四三年七月四日共拥有坦克和突击炮四百九十四辆、火炮一百七十九门、火箭发射器一百三十八门,步兵与掷弹兵营二十个〔实力仅次与同一集团军内的第四十七装甲军:其下辖“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第三、第十一装甲师、第一六七步兵师大部、第九一一突击炮营,总共拥有坦克和突击炮五百九十五辆、火炮二百四十四门,火箭发射器五十九门,步兵与掷弹兵营二十九个〕。其下属的每个党卫军师都有二个装甲营,一个“虎”式坦克连〔普通陆军的装甲掷弹兵师只有一个装甲营〕和一个突击炮营〔陆军中只有军级部队才有此编制〕。具体装甲兵力如下:
党卫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掷弹兵师
二号坦克七辆、三号坦克十三辆、四号坦克八十三辆、六号“虎”式坦克十三辆、三号突击炮三十五辆、“黄蜂”式自行火炮十二辆、“胡蜂”式自行火炮六辆。
党卫第二“帝国”装甲掷弹兵师
二号坦克一辆、三号坦克七十辆、四号坦克三十三辆、六号“虎”式坦克十四辆、三号突击炮三十四辆、缴获的T-34坦克二十六辆、“黄蜂”式自行火炮十二辆、“胡蜂”式自行火炮六辆。
党卫第三“骷髅”装甲掷弹兵师
三号坦克六十三辆、四号坦克五十二辆、六号“虎”式坦克十五辆、三号突击炮三十五辆、“黄蜂”式自行火炮十二辆、“胡蜂”式自行火炮六辆。
可以看出,这三个装甲掷弹兵师的实力甚至要凌驾于普通陆军装甲师之上。
第三节 机械化部队的最后改编
进入一九四四年后,装甲掷弹兵师又进行了一次改编,每师兵员再次被减少六百八十人。为了保持德军“以最少的兵力发挥最大的火力”的战术思想,所有兵种的武器都增加了,但是只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例外:装甲兵单位。由于坦克的不足和居高不下的损失,装甲师和装甲掷弹兵师开始大量以防御性兵器——突击炮来替代坦克。
在同年六月诺曼底战役之后,在西线的装甲部队损失极其惨重。鉴于德军在战斗中使用“战斗群”〔Kampfgruppe〕 的成功经验,希特勒下令开始组建比装甲师编制更为弹性灵活的小型化装甲部队——装甲旅〔Panzer Brigade〕,其主要拥有一个装甲营〔四个连〕、一个装甲掷弹兵营〔三个装甲掷弹兵连和一个重火力连〕、一个装甲工兵营〔三个排〕及其他支援后勤单位。标准装备坦克数量为七十五辆、半履带装甲运兵车三十辆,加上其它车辆,全部的装甲车辆在一百~一百二十辆左右。但是由于严重缺乏炮兵力量,再加上官兵的训练磨合不足,所以各装甲旅的独立作战能力都大打折扣,远不能和“战斗群”相比。
接着就要说说“战斗群”,这可以说是德军在二次大战中运用的最为成功的战术之一。在一九四一年底~一九四二年初,德军根据前线的实战经验证明装甲师的编制有时表现得太不灵活了,于是从那时开始,许多装甲师内开始组建由一个装甲营〔大约有四十~六十辆坦克〕、一个完全装备着半履带装甲运兵车的装甲掷弹兵营和一个炮兵营组成的快速反应部队,被称为“战斗群”。通常,尤其是一九四三年后,经验丰富的德军各级部队指挥官在面对不同战况或者命令下都能以可应用的兵力去组成具有相当效率的战斗群,而装甲师内最优秀的中下级指挥官、最好的坦克、所有的装甲掷弹兵的半履带装甲运兵车和自行火炮都也都会集中在一个战斗群中,用于快速反击和紧急防御作战,事实证明效果很明显。在战争后期,许多被歼灭后再次重建或者不能重建的部队也都会暂时被编成战斗群,例如一九四四年六月白俄罗斯战役中被歼灭的“统帅堂”装甲掷弹兵师于同年九月被重编为“统帅堂”装甲掷弹兵师战斗群〔Kampfgruppe Panzergrenadier Division Feldherrnhalle〕等等,但是这种“师级战斗群”和前面提到那种由部队指挥官自由重新组建的“战斗群”不同,是为了缓解部队重建资源不够的一种临时之计,而且基本实力都不到一个师,比如“统帅堂”战斗群,其下辖“统帅堂”装甲掷弹兵团〔三个营、一个工兵连和一个机械化重型步兵炮排〕、“统帅堂”机械化炮兵团〔三个营〕、“统帅堂”反坦克/突击炮营〔三个连〕、一个装甲侦察连、一个反坦克炮连和一个工兵连,其中并没有坦克兵编制〔这个战斗群后于一九四四年九月一日与第一○九装甲旅合编为新的“统帅堂”装甲师〕。
“战斗群”的构想也影响了德军在大战时期最后一次改编。一九四五年三月,陆军最高统帅部公布了最后一系列的战时装备组织表〔K.St.N und K.A.N 1945〕, 其中首次将装甲掷弹兵师和装甲师编制合并统一,称为“一九四五年型装甲师/装甲掷弹兵师”〔Grundgliederung der Panzer-Division/Panzergrenadier Division 1945〕。
理论编制为一个装甲团〔由一个装甲营和一个装备半履带装甲运兵车的装甲掷弹兵营混编而成〕、两个装甲掷弹兵团〔每团由两个装备卡车的装甲掷弹兵营组成〕、一个装甲炮兵团〔下辖一个“黄蜂”式自行火炮营和两个准备着卡车的机械化炮兵营〕和一个反坦克营〔装备七十五毫米反坦克炮和少量反坦克歼击车〕及其它支援单位。
而兵员及装备不适合上述编制条件的前线部队则改编为“一九四五年型装甲师战斗群”〔Grundgliederung der Kampfgruppe Panzer Division 1945〕,其理论编制为一个装甲团〔和前面一样〕、一个装甲装甲掷弹兵团〔同前〕、一个炮兵团〔两个营〕以及其它支援部队。
很明显的,德军在最后一次改编中再一次加强了装甲掷弹兵在装甲师内的比重〔装甲掷弹兵和装甲营数目之间比例为一比五〕。坦克〔包括突击炮和反坦克歼击车〕的数量则下降至五十四辆,然而这次的改编似乎并非是为了更好的调整装甲掷弹兵和坦克之间的比例,反而应该说是为了应付捉襟见肘的资源所作出的无奈之策。剩下的几个残缺不全的装甲掷弹兵师参加了无望的柏林保卫战,随着德军的最终战败而全部灰飞烟灭了。
虽然德军一直到终战都很遗憾的没有实现其机械化部队的原始构想,但是其最初提出的大规模机动作战,步兵-坦克协同作战以及发展步兵装甲车辆的理论,在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一直深深的影响着各国机械化部队的发展。
1942年德国陆军装甲掷弹师编制
师部:
1x师部指挥连
1x摩托化制图分队
1x警卫分队(2挺轻机枪)
2x装甲掷弹团:
团部:
1x团部指挥连
1x通信排
1x工兵排(3挺轻机枪)
1x摩步排(3挺轻机枪)
1x反坦克排(3门50毫米PAK38反坦克炮,3挺轻机枪)
2x摩步营:
3x步兵连(12挺轻机枪,6挺重机枪,3支反坦克枪,3门50毫米迫击炮,1支28毫米sPzB41反坦克枪)
1x重型步兵连(12挺重机枪,6门81毫米迫击炮,3门37毫米PAK36反坦克炮,1挺轻机枪)
1x炮兵连(2门150轻型步兵炮,6门75毫米轻型步兵炮)
1x自行高炮连(12门2毫米高射炮)
1x装甲营(54辆坦克):
1x装甲指挥连
1x摩托化通信排
1x中型装甲连
2x轻型装甲连
1x装甲维修连
1x炮兵团:
团部:
1x气象分队
1x通信排
2x摩托化炮兵营:
营部(2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2挺轻机枪):
1x通信分队
1x校射分队
3x炮兵连(4门105轻型榴弹炮,2挺轻机枪)
1x重炮营:
营部(2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2挺轻机枪)
1x通信分队
1x校射分队
3x炮兵连(4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2挺轻机枪
1x摩托化高炮营:
1x指挥连
1x通信分队
2x摩托化重型高炮连(4门88毫米高射炮,2辆20毫米自行高射炮,2挺轻机枪)
1x摩托化自行高炮连(1237毫米牵引式高炮)
1x军需供应纵队
师直属部队:
1x摩托化侦察营:
1x指挥连
1x通信分队
2x摩托化重型高炮连(4门88毫米高射炮,2辆20毫米自行高射炮,2挺轻机枪)
1x摩托化自行高炮连(1237毫米牵引式高炮)
1x军需供应纵队
1x机械化步兵营:
营部
1x摩托化通信分队
2x自行反坦克炮兵连(6辆Marder III Ausf M)
1x机械化步兵连(9门50毫米PAK38反坦克炮,9挺轻机枪)
1x摩托化工兵营:
营部
3x工兵连(9挺重机枪,9挺轻机枪,3支反坦克枪)
1x摩托化舟桥纵队
1x摩托化轻型工兵纵队
1x摩托化通信营:
营部
1x摩托化野战电话连(6挺轻机枪)
1x摩托化无线电通信连
1x摩托化轻型通信连(2挺轻机枪)
1x卫生营:
2x摩托化卫生连
1x野战医院(摩托化)
3x救护车纵队(1挺轻机枪)
师军需处:
8x轻型补给纵队
1x重型补给纵队(2挺轻机枪)
2x重型油料运输纵队(2挺轻机枪)
2x摩托化维修连
1x摩托化军需供应连
师物资供应处:
1x摩托化面包制作连
1x摩托化屠宰连
1x摩托化军需供应纵队
1x新兵营:
3x步兵连(9挺轻机枪,2挺重机枪,3门50毫米迫击炮)
1x摩托化宪兵连
1x摩托化邮局
人员:
军官-512
文职-100
军士-2670
士兵-13163
总计-16445
武器装备:
反坦克枪-50支
轻机枪-375挺
重机枪-130挺
50毫米迫击炮-85门
81毫米迫击炮-55门
37毫米PAK36反坦克炮-34门
50毫米PAK38反坦克炮-42门
75毫米步兵炮-25门
105毫米轻型榴弹炮-36门
150毫米重型榴弹炮-12门
20毫米高射炮-22门
37毫米高射炮-12门
88毫米高射炮-8门
火焰喷射器-12具
坦克-54辆
Marder III Ausf M-14辆
装甲车-30辆
摩托车-1323辆
汽车-376辆
马车-2676辆
装甲掷弹兵(德文Panzergrenadier)一词来源于近代军事史上的掷弹兵(grenadier),顾名思义军队中经过强化训练的专门投掷手榴弹的士兵。17世纪欧洲各国都组建了专门的掷弹兵部队,其成员都是身体强健的壮士,掷弹名的名称也相当于特种兵。后来由于武器装备的进步,手榴弹的作用逐渐减弱,专门的掷弹兵部队也自然取消了。二战期间,德军为了提高士气,决定采用带有荣誉光环的掷弹兵来命名一些精锐部队,如一些精锐的步兵师称为掷弹兵师,搭乘半履带车的机械化步兵(搭乘卡车的则称为摩托化步兵)被称为装甲掷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