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没有潮阳区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表!急救

2024-12-28 21:29:2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潮阳区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国民经济】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7.03亿元(不含华能),增长13.8%;工业总产值414.44亿元(不含华能),增长14.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8.72亿元(不含华能),增长26.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41亿元,增长24.9%;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7亿元,增长27.2%;外贸出口总额5.68亿美元,增长25.8%。
【工业发展】 传统工业加速向集约高效转变。37家纺织服装、音像光盘企业投资5.04亿元,引进高新技术设备315台(套),DVDR、高档经编等先进工艺技术装备得到运用,年增产值超10亿元;谷饶镇“胸罩”企业联盟标准通过审查。新兴工业发展趋势良好。LED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项目上马建设,文具行业加速集聚。建筑安装业逐步向高等级、多专业资质方向发展,有2个承建、参建项目夺得建筑行业国家级奖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增授权专利193件、有效注册商标2465件、省著名商标7件、高新技术企业1家。规模经济有效扩张。新增规模上工业企业62家,实现产值329.72亿元(不含华能),增长14.2%。港口物流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30.1万吨,华能海门煤码头、大明液化石油气码头运营顺利;海门渔港辐射作用明显,荣获首批“全国文明渔港”称号。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信息中介、连锁经营等服务业较好发展。循环经济迈出关键步伐。调整用地面积2500亩,规划建设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首期占地500亩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集中处理场项目列入2010年省重点项目,获得批准试点建设,并已奠基动工。
【农业生产】创建粮食高产示范片2个,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9.47万亩,总产量18.39万吨。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个,整治改造农田2.5万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家,实施示范项目39个。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快速发展,走在全省前列。“西胪乌酥杨梅”继“金玉三捻橄榄”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7.35亿元,增长1.5%。
【项目建设】华能海门电厂1、2号机组发挥效益,3、4号机组及煤炭中转基地加快建设。华电发电、新大华石化等项目筹建工作加紧推进。海门中心渔港基本完成建设任务。4个列入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项目顺利推进,累计投资4.9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75.12%。其中棉北海堤加固工程、城市防洪工程已竣工,金关围、练江堤防工程加紧施工。引韩供水分项工程加压泵站基本完成,主体工程进入招投标程序。区职教中心首期工程建设任务已完成,累计投资1.8亿元,秋季已正式招生办学。厦深铁路潮阳段征地拆迁工作顺利完成,工程已全面施工。和平大桥大修工程竣工通车。70宗计划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有60多宗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3多亿元。
【社会事业】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筹资近7000万元,完成新、改、扩建校舍项目11个,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招录新教师426名。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两批次“代转公”考录教师1938名。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基本实现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教学质量有新提高,2010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51.82%,创历年新高。加快建设文化强区、幸福潮阳。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区级支中心,建成“农家书屋”127家。加强文物保护和传承,修缮文光塔及文光公园,编辑出版《新坡遗址资料汇编》,“潮阳剪纸”亮相上海世博会。首次举办文光塔广场系列迎春活动、“护城河之春”元宵灯会,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建设幸福潮阳的成果。卫生事业取得新实效。投入资金1884万元,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科技工作不断进步。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7项,广东轻工机械二厂被认定为我区首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普事业取得新成效。顺利通过“2011—2015年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检查验收。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我区运动员黄文仪在第十六届亚运会上获得赛艇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浆2000米比赛项目冠军。
【民生民安】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五项社保基金总收入3.43亿元,增收7831万元,增长29.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广东省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全区有21.4万农户参保,参保率达97.1%。社会救援体系不断完善。有33158名群众纳入低保,发放低保金3297万元。就业再就业政策进一步落实。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25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3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850人。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资2093万元,解决7个村(居)、4.4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1467万元,实施村村通自来水海门供水试点工程首期项目建设,解决1.2万人的饮水难问题。启动廉租住房海门安居工程,162套廉租住房已开工建设。进一步理顺生猪屠宰销售管理体制,有效控制肉价上涨。“智力脱贫”、“项目脱贫”等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全面铺开,落实帮扶资金3076万元,启动建设项目52个,全区贫困村脱贫率约50%。
【城乡建设】“一水二山三园四路”等市政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城区中华路、东山大道、新华东路、老过境路等主要道路改建工程扎实有序筹建。文光塔、文光公园、文光塔广场、区影剧院完成修缮改建,已向群众开放;护城河两岸景观中段工程完成施工、南北段工程抓紧建设,形成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裕通、府前名苑等酒店、住宅房产项目即将竣工。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区秩序明显好转,宜居城市形象逐步显现。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县乡公路改造项目3个31.1公里、公路危桥改造项目10座279.5延米,新增中央投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25个42.9公里、省投资计划外项目21个46.1公里;完成三级公路运输客运站场3个,建成农村客运候车亭66个,新增客运车31辆,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道路运输环境。开展植树造林和绿地建设,新增造林面积9525亩、绿地面积5万平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3.7%。高度重视农村污染整治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造纸、印染等重污染行业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谷饶、海门污水处理厂即将开工建设。开展农村改厕项目,建设一大批无害化卫生厕所。引导农民转变住房观念,农村公寓规划建设起步良好。
【社会管理】强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开展突出问题排查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四涉”违法犯罪,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等硬件设施,全区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顺利摘除省社会治安重点整治地区牌子。深入开展计生“两无”创建活动,狠抓“四术”落实,政策生育率提高4.38个百分点,人口计生工作进入省二类地区行列。加大殡改工作力度,推算火化率提高2.7个百分点。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宣传教育、行政执法和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逐步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快速反应机制,区应急综合救援大队挂牌运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断增强。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全区13个镇(街道)、272个村(社区)建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工作站)。下大力气解决公有制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及下岗人员、参战人员、伤残军人医保社保、生活补助等待遇问题,有效化解多起矛盾纠纷。国土、打假、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各项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新阶段。 (区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