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以下简称白虾)成为我国对虾养殖的主力品种已有几年了,起初白虾是以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抗病力强而赢得广大养殖户朋友的青睐;可近两三年来,白虾的病害严重,生长速度缓慢,产量也降低很多;这种情况的发生极大的影响了白虾的养殖效益,给白虾的养殖带来了巨大打击。下面就白虾病害中比较特殊的,危害性很大的一种病害--偷死症,与大家共同探讨: 偷死症,也有许多养殖户称为冒底。顾名思义,偷死症是指在白虾养殖中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现象:白虾摄食不随养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还有相当部分反而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平时在外部观察白虾的生活都比较正常,检查饵料台和底部时会发现死虾,时间一长,死虾大量增加,无明显发病症状,且死亡前没有明显的发病前兆。养殖户都束手无策,无法控制,只要是规格较大,市场价格较好就考虑尽早出售。 偷死症的发病特点是:起初在料台中有个别白虾死掉,没有症状,随着养殖时间的拖长死虾数量不断增多;死虾的个体都较大;病程很长,偷死症同其它传染性病害(如红体、白斑)不同的是,发病的病程很长,没有毁灭性打击。偷死症的危害很大:一、由于死虾的数量的不断增加,极大的降低了白虾的产量;二、相对于池中白虾来讲死虾的个体较大,因此造成了整池白虾到后期生长不明显(平均条数没有减少),三、未及时排出的死虾被健康白虾吃掉,健康虾也发病死亡,养殖效益大大降低。 偷死症一旦发生,许多养殖户都会加强喂药,不管是内服还是外用都不见明显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根据平时积累的经验加上与养殖户和同事们的交流,笔者认为此病症可以称为“缺氧中毒综合症”:在高密度养殖过程中,饲料残饵和白虾的排泄物无法从中间排污口排干净,积累在池中,这些残饵粪便在分解是消耗大量溶氧,久而久之,虾池底部处于缺氧或溶氧低的状态,底部的水土界面氧化还原电位低,处于还原态,残饵粪便在缺氧的状态下分解生成像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难以分解和溢出,慢慢积累在池底,加上虾塘中的大虾长期生活在池底--缺氧的环境中,受到有害物质的慢性作用,慢性中毒,不断死去。 鉴于没有特效的药方,因此预防工作显得尤其重要。笔者认为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放苗:寻找信用较好,规模较大,技术较好的育苗场,挑选优质虾苗,降低放苗密度(3~6万/亩),减轻后期养殖压力; 2、加强管理:加强投饵管理,适量的投饵既可以保证白虾有充足的营养又不会严重污染水质和底质;加强水质管理,培养优质藻类(单胞绿藻、浮游硅藻等),保持优良藻相,使水体的整体含氧量提高,从而促使残饵粪便的无害分解,避免了有毒物质的产生;改造排污设备,增强排污效果,从而减少残饵粪便分解时耗氧和产生有毒物质; 3、推荐一种养殖模式:采取移苗的养殖模式,即先在一部分虾池中投放正常密度两倍的虾苗,养殖到60天左右(主要根据虾的大小)按正常密度分池养殖直至养成,这种养殖模式可有效地避免池底缺氧状况。四、定期改底,在养殖后期根据底质污染情况定期施放无害氧化剂和底质改良剂等改善底质,给白虾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引起偷死病的几大原因:
1、养殖水体中的弧菌繁殖过多而引起的死亡,其具体是死亡表现是空肠空胃,虾体变红,断须等症状。
2、亚硝酸盐缺氧综合征。其主要的原因是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的浓度过高,毒性过大造成对虾死亡。死亡症状表现是死虾的肌肉白浊。
3、养殖的环境突变,造成的水中缺氧,还有水体变化的应激引起的对虾偷死。
发病初期一个虾池死亡1到2公斤,死虾常在排水口和排污口被发现。如果病情不加以控制,发病的后期会出现大规模集体死亡的现象,一个虾池累积死亡可达80%有的甚至全部死亡,饲料的料比有时也会达到2以上,对养殖造成巨大的损失,大大降低养殖场的收益,一年的心血就都付诸东流了。
偷死症一旦发生,许多养殖户都会加强喂药,不管是内服还是外用都不见明显效果,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做好对虾偷死疾病的防控是关键。
偷死病如何防控:
1、控弧菌
弧菌的繁殖条件是低溶氧,低盐度,水体有机物的含量高的环境。控制水体的弧菌就需要保持水体的健康稳定,定期的肥水培藻,保持水体的溶氧含量。
2、抑亚盐
水体中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是由养殖饲料中剩余的有机物分解的氨经硝化作用的中间产物,所以控制水体中的亚硝酸亚的含量,就要从根源上减少亚硝酸盐的产生。
(1)合理的进行饲料的投喂,尽量的增加投喂次数,减少每次的投喂重量,避免饵料的浪费,造成水体有机物过高而产生的亚硝酸盐过高的状况。
(2)全程拌料添加优兰宝,它能够改善对虾的肠道健康,提高对饲料的利用率,不但减少饲料的浪费,还能降低氨氮的排放,抑制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的增长,而且尤其是在对虾养殖6周以后,抑制亚盐升高效果非常明显。
(3)注意调控水体的ph值,维持ph值得相对稳定。
3、充足供氧
当天气不好时注意增加供氧机的供氧量,减少喂食或停食。维持水体的藻相健康,保证水体的溶氧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