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德川家康的作文!作业用!

2024-12-21 08:40:1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几乎很少有人真正从心里喜欢德川家康,就像人多喜欢项羽而不喜欢刘邦一样,人更多喜欢那个要事事与传统、历史、世道、规矩作对的织田信长,因为织田信长身有着英雄人物所备第一要素:勇。日本年轻的一代也更喜欢丰臣秀吉,因为他身上有乱世枭雄所具备的第一要素:智。德川家康有什么?他有二人之长,他还有二人所不具备的许多“长”,最终,他虽成了最后的胜利者,却似只因为他活得比别人长,将一个一个的敌人都等死了。况且,他还那么诡计多端,甚至瞎话张口就来,还说得振振有辞。等等。
其实,历史绝不会眷顾懦夫,不会施舍贫弱之人。刘邦绝非一个无耻、胆小、虚伪之人,否则不会有一帮兄弟出生入死跟随他。项羽也绝非一个真正的大智大勇之人,否则他的兄弟不会纷纷另投他人。可以喜欢项羽,但不能因此去骂刘邦,否则,是不懂历史。
可以喜欢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但不能只喜欢他们而大骂德川,设想一下,如果前二者统一了日本甚至统治多代,日本会是什么样子。

回到德川。
却说德川家康在长子松平信康遭到织田信长“赐死”前夕(第四部:兵变本能寺),信康偷偷来看望父亲,也算是临终永别。信康哭诉甚多,但德川家康唯一的反应是:沉默。待信康最终见无望免死,大哭而去后,德川家康方放声大哭。原文的题目是“雄狮之哭”。德川家康此时已领有三河、远江、骏府等五国全境,已是非凡人物,是雄狮。但是,此时的织田信长天下布武,已是大名盟主,手握天下权柄,是“天下人”,同时也是德川家康背靠背的盟友,是与他“平定天下、开创太平”信念的志同道合的“同志”。信康虽作恶多端死有余辜,但毕竟是德川家康第一个儿子,是在他做人质时陪他多年的正室夫人的第一个儿子。但,德川家康除了在儿子去后一哭,还能说什么?做什么?
此后多年,直到德川家康逝世,他始终忘不了长子信康。但他总不说出,只是独自承受其痛,默默咀嚼自己的(自己的!)疏忽与罪过!记得关原合战前夕,他视察战阵时,想起信康;合战即将开打,布置军阵时,想起信康;四子忠吉负伤时,想起信康;甚至在七十五岁高龄跃马大坂时,依然想起信康?
德川家康乃是一个非常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人,但他为何在大战前夕屡屡想起那个为恶众多的信康?他分明知道,大战时总提信康,稍有不慎,恐会引起大乱,但他仍然控制不去不想念儿子。
因为他是一个父亲。

德川家康一生敌人无数,几乎与天下为敌。但,他将一个全国分为68州的乱世,整成一个完整的国家,他要杀多少人,灭多少人?但,他几乎无一个私敌。可是有一个人,可以说是就家康的私敌。此人就是为德川氏变成德川幕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四天王”之首的德川第一家老:酒井忠次。
酒井忠次从德川家康几岁为人质时,就已开始筹划德川氏复兴;德川复兴之后,他帮助年轻的家康完成了几乎所有的重大军政任务。但自从信康死后,尤其是自兵变本能寺之后,酒井忠次出现的频率大大降低。至德川家康与丰臣秀吉出征伐小田原之后,他的名字几乎不再出现。即使他年轻力壮的儿子酒井家次,虽说是领兵一方的大将,也多是“派出若干人等”的“等”里一笔带过。查资料方知,德川幕府建立之时,酒井已卧病在床,双目失明,此时他当年的同僚无一不十万石几十万石的领地,唯他依然只领五万石,至不加封,死前死后几无人知。
因为酒井忠次面对织田信长对信康的问罪无所作为,最终致使德川家康被迫杀妻灭子,这样一个人,造成了家康一生的痛,不杀已是仁至义尽,还能加封?
因为德川家康也是一个真实的人。

说说关于夺嫡之苦。
松平成氏(大名),后更为德川,逐渐成一方之雄,直至成天下之主,德川家康平定天下的一生,几乎也是确立哪一个儿子为嗣子的一生。“夺嫡”总是中国街头巷尾茶楼酒肆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本书苦心经营的一个故事,更是德川家康一生都在探究的难题。书中未提,但读者一读便知,他的众多儿子,并非都能姓得了“德川”。因为德川之姓,乃是天子所封,是要继承将军之位者方能姓之。

信康本似能成为嗣子,否则也不会被人“少主”“少主”的称呼了。信康无德而遭信长公赐死,余下的十来个儿子,其实都有成为嗣子的可能。但,二子做了丰臣秀吉的养子,多爱嫖娼,不可。四子自从了松平忠吉孔武有力,但待他成人之后还有多少仗可打呢?五子信吉身体不好,早早死去。七子、八子未成人而死,不计。剩下九子、十子、十一子后来成了德川“御三家”,姓倒是姓了德川,但他们实在太小,不足承担大业。事实上,真正争夺嫡位的,也就是三子秀忠和六子忠辉。据说秀忠史称“仁德”,什么叫“仁德”,便是无大本事,也无大恶行。倒是忠辉聪明勇武,雄心勃勃,真有德川家康年轻时的味道,也多得家康所喜。
但,家康给他寻了一个夸夸其谈又野心勃勃的大久保长安为家老,使忠辉先是夺去功名,次遭禁锢,最终流而放之。唯一与清朝初年皇室手段不同者,只是终身监禁,不曾取起性命。
为什么要选择秀忠?
德川家康有一句名言“大名不可与嗣子同居一处”。他对织田信长公在本能寺兵变中迅速而家亡国灭有深深的忧虑,故,他要选择一个能独立应付局面的主,一个不爱生乱的主,一个能明白自己创建太平盛世心意的主,一个对天下苍生有德行的主,一个自己放心的主。此主只有一人,便是秀忠。况且,秀忠还有一个绝好的嫡长子,一个在家康身边感同身受多年的儿子——家光。
德川家康始终在犹豫,在狐疑,在愁苦,他像一个农民,始终忧心忡忡,他更是一个真实的乱世子民。

德川家康有一句名言:“儿子死在老子前面,便是不孝。”
因为他目睹了乱世的凶险,耳闻了父亲、祖父两代家主均二十四岁便被杀身亡有着太深的记忆。因此,就像他对今川第一谋士所言,人第一要务便是“活下去”。这比我们读到的几乎所有关乎英雄豪杰的著作要真实得多。
因此,他努力锻炼身体,平时每天都要骑马射箭,每年都要至少打猎一次(不是游乐,是练兵),为什么?
你连平空活着都活不过敌人,你还能比敌人强在何处?于是,他,德川家康,在一个男人年过四十三岁就要称为“老年”的战国乱世,活了七十五岁高寿。二代将军秀忠五十三岁,家光的最小的三个弟弟个个都活过了五十岁。那个遭了流放的六子松平忠辉,竟活了九十多岁。(奇迹!)
此时的德川家康,便似一介老农。只要我活着,只要我能活,我便能将世间所有敌人一个个等死。难道他真的成了一个绝顶的高手,“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之善战者也”?
德川家康能等。
德川家康一生身历百余战,面对气势汹汹的武田胜赖(号天生良将),他主动出击;面对了无败绩的丰臣秀吉,他在小牧•长久手时主动出击大打出手;在决定天下归属的关原一战时,他主动出击;至于最后的大坂两战,他虽只能是八分游戏一分玩乐只剩一分真打,他还是主动出击。但每次出击,他绝不盲目。德川家康会等。
因为德川家康有一群令天下胆寒、忠诚依靠的三河武士,他们有他们的主君冲锋陷阵血战疆场,主君平时待遇不厚,议事言语不恭,战后赏赐赐不丰,他们为何如此卖命?真是因为德川家康善于驭人?因为主君必能掌握唯一的胜机。德川家康擅等。
三“等”之后,天下唯我独尊。这才是真正的乱世王者——德川家康。

注 本文出自德川家康吧

回答2:

《德川家康》读到第五本,我就本能的放慢了速度,因为里的东西太多了,读得太快的话,作者的智慧是不容易体会的。
书中有三类的人:一类是武士,有着很强的武士道精神,有着统一全国的意志,孝忠主公,孝忠道义。家康,秀吉,信长,乃至死去的那些大名们都是这类人,他们利用武力,战争,智谋来获得成功。第二类人是商人,这是这部书的另一个线索,这些商人从来没有放弃对和平的向往与努力,他们暗自支持着认为可以带来和平的大名们,使他们能够成功,他们利用金钱,利用舆论,利用智慧达到目的。第三类人就该是那些能士(我给他们起的名儿,因为这些人一定有一方面特长,而且有着自己的处事哲学),利休与光悦就是这样的人,利休在茶道上造诣很深,光悦是刀剑行家,他们通过辅佐主公实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利休的理论:1、不妨把令人生厌的人看成两个,一个是凡人,一个是身份;2、人在愤怒时往往看不清真相,所以要冷静;3、能士用毕生寻求至理,而为政之道,则是求得百姓安居乐业,即从对角度看问题。学会理解别人。

回答3:

德川家康,(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天文11年12月26日-元和2年4月17日;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江户幕府的第一代将军。

15、16世纪的日本列岛,进入战乱频繁的战国时代。这个时期,各个分国的大名互相残杀,争夺领地,朝廷和幕府的权力尽失。持续了150余年,终究结于一人之手。他就是江户幕府的建立者—德川家康。德川家康执政期间,通过颁行《武家诸法度》,建立参觐交代制度,完善幕府及地方大名组织机构,确立新兵制,规定天皇、亲王、公卿的权限等一系列措施,基本形成德川氏统治日本的江户幕藩体制的基础。他还实行垄断造币权,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发展国内贸易,开展外交联系,鼓励商人对南洋的“朱印船”贸易,提倡儒学等措施,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允许天主教神甫在政教分离原则下传教,庆长末年发现传教涉及政治后,开始禁止传教,这一行动在其死后演变为锁国。

日本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大名之间争夺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实现国家统一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德川家康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必须对统一的大局有清醒的认识,因时、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政策和策略。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是顺应了时势,举措得宜的。
本能寺之变以后,丰臣秀吉捷足先登,抢先控制了局面,使德川家康失去了一次夺取全国政权的机会。当时大局虽然对他很不利,但这时他与丰臣秀吉之间的关系和实力已非昔日的织田信长与他的关系可比。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他采取了有限的行动。1584年,德川家康应织田信雄之请,与丰臣秀吉战于小牧、长久手,就是出于有限目的的一种有限行为。长久手之战,德川家康打败了丰臣秀吉的一个支队,打死了丰臣秀吉的勇将池田信辉,迫使丰臣秀吉以相当有利于他的条件讲和,这对全国都很有影响,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不得不另眼相待。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时,没有把德川家康的部队编入渡海战列。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德川家康的幸运,其实这是德川家康运用自己的实力和采取巧妙的策略得来的。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使丰臣政权和西南大名损失惨重,而德川家康却在和平建设中积蓄了财力,壮大了力量。这些变化是丰臣氏政权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德川家康后来夺取全国政权的重要转折点。

忍耐是通向成功的捷径,德川家康以自己由人质到王者的一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杜鹃不啼,就等到它啼为止。”自幼辛酸和凄苦的人质生涯,锤炼出家康坚毅无比的韧性和机警沉稳的个性。跟随信长征战的家康,固然有勇敢奋发的一面,但更多的却是在“忍耐”和“等待”中壮大自己,最终以雄厚的内力,一举开创德川幕府三百年的基业,奠定大江户时代的持久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