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安慰老人?

2024-12-16 21:46:5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你好!
请根据实际情况去安慰。
原则上,疗效对话的10大原则:
1. 聆听
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仔细听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涵意。聆听也不是指说话或发问;通常我们会急于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询问对方问题,以为这样就是聆听该有的姿态。然而,所谓的聆听,应该是用我们的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同时不急着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必须愿意把自己的「内在对话」暂抛一边。所谓的「内在对话」,是指聆听的同时,在脑海中不自觉进行的对话,包括动脑筋想着该说什么、如何响应对方的话,或盘算着接下来的话题。

2. 停顿
在对话之间,有时说,有时听;当听到自己心里响起「我不懂……」的声音时,就是该暂时停顿一下问对方:「我是否错过了什么情节?」我们还必须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觉产生的机械式反应,例如,想快速解决对方的不安,因而没有正面思考问题,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动的阶段——说些或做些我们认为对对方有益的事。

从容不迫地停顿与思考,可让我们停止下判断、停止反应,并且产生好奇心。如此,有助于在重要的刹那间,发挥同理心,如果没有做这样的停顿,我们可能会在刹那间,说出稍后会反悔的话。停顿就像开车时,变换排挡时所需使用的离合器:先减速到某种程度,扣上齿轮之后,才能进行加速。

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以及「不在一时冲动下,说出不该说的话」。

3. 当朋友不当英雄
帮助别人度过艰难岁月,不等同于将他们从痛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人们有权利和责任,去承受他们行为的后果,和其所带来的困境。我们应该认同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并且不试着快速驱散痛苦。我们仅试着提供让他们越过「恐惧之河」的桥梁。

当朋友、家人陷于情绪或身体的痛苦之中时,支持他们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许对方哭泣。面对哭泣的人,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即是希望对方停止哭泣,并跟他说:「别哭了,事情一定可以安然解决的!」其实这并不是最适当的反应。当对方啜泣或掉泪时,我们通常会对自己的无助而感到坐立难安。然而,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掉泪则是疗伤的一种过程。所以,请别急着拿面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4. 给予安慰
给予安慰并不是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或是「你不应该觉得……」。人们有权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觉。安慰是指:不要对他们下判断,不要心想他们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安慰是指:给予他们空间去做自己、并认同自己的感觉。我们不需要透过「同意或反对」他们的选择或处理困境的方法,来表达关心。

5. 感同身受
当我们忙着试图帮助他人时,可能会忘记人们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没有说出来的想法和感觉。尽管人们无法确知我们的想法,但通常可以察觉到我们是否惊慌、对他们下判断,或是为他们感到难过。面对面安慰别人,和我们内心真正的状态,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不论面临的处境如何,善意的现身与安慰,即是给予对方的一项礼物。

6. 长期守候
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没有人可以迅速整顿那样的混乱。人们需要时间去调适、检讨、改变和询问:「假如……,会怎样?」的问题。在「疗效对话」中,我们学着接受以下事实:我们的家庭成员、同事或邻居,有时候仅需要我们当他们的「共鸣箱」,且能不厌其烦地供其反复使用。

7. 勇敢挺身而出
不论身处任何状况,对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是无妨的;让我们想帮助的人知道我们的感觉,也是无妨的。甚至可以老实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即使自己对这样的表达觉得可笑,还是可以让对方知道,你不急着「现在」和他交谈。你或许可以选择用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感觉和想法。除了言语的表达之外,「疗效对话」尚有许多不同的形式。

8. 提供实用资源
不需帮别人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可以尽力提供可用资源——别的朋友、专家、朋友的朋友,来帮忙他们找到答案。可以为对方打几通电话,连结人脉;也可以找相关的书籍给他们阅读;或是干脆提供一个躲避的空间,让他们得以平静地寻找自己的答案。

9. 设身处地、主动帮忙
当我们问:「有没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有时候有答案,有时候他们也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帮忙。然而,人们有时会对自己真正的需要开不了口。设身处地去考虑人们可能需要的协助,是有效助人的第一步。

10. 善用同理心
即使我们遭遇过类似的经验,也无法百分之百了解别人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善用同理心去关怀对方。切记需先耐心听完别人的故事,再考虑有没有必要分享自已的故事?而分享的结果是否对对方有益?

回答2:

给老人最好的安慰,无疑是保命保险和再造之福。
老人怕死怕被遗忘是有科学根据的。有个婆婆因病住院转危,在ICU病房救治无效,吊气2月不敢西去极乐世界,自费花了20多万,家人拖回家几天后离世。假如之前买有保命保险,从存在主义心理学讲就容易安慰和舒服很多。
举例:
国外有一种保命的保险。英国有位两个孩子的妈妈,每月支付36英镑给保险公司,死后可以享受冷冻大脑服务,以期再造复活。
还有一种叫永生档案,由老赵J.P.Zhao发明,中国企业名称是“开趣方”。通过平时建永生档案包含备份记忆采样,2060年后就可以通过数字永生平台,将原来的意识数字化。如果期间人被阎王收了,也不会像以往古人一样止步墓地,而是可以按永生档案恢复意识再造永生成为新智人,无限延续今世情。
当然,这都是有福之人愿意拥有的福利和身份。一般人可能觉得虚,而风险并未临头,所以不会托底。

回答3:

老人虽然离开了现世,但他在我们心里是永生的。可能他无法给我们什么忠告了,但我们有什么高兴的事,在心里或在扫墓的时候,跟他老人家念叨念叨,他一定会高兴的。
中国讲究个“长生不老”,其实最长生的莫过于永生与后世人的心中。只要我们心中有他,就是他离开了我们,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存在。
即便医学能延长他的生命,但病体带给他的痛苦,却是谁也代替不了他的。如果只是我们的需要,让他又延长了些时日,不是太自私了么。
不要太难过,他老人家可看着我们呢。我们幸福了,他才能安心,这是他老人家最大的愿望,不是吗?

回答4:

老年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对从前的怀念,你可以和她聊聊以前开心的事,把她的注意力转移开,带给她一种乐观的情绪,如果家里有小孩的话,让小孩子多陪陪她,老年人嘛,总是会很喜欢小孩子的,小孩子有时候做出一些事来,也可能会让她觉得很高兴、
家里的人呢,我觉得最好都别表现出一种悲观
愁得样子,要知道,情绪很容易感染的,
还有跟周围的环境有关吧,买点小盆栽,小鱼什么的,美化一下,如果可以,能有充足的阳关是最好的,毕竟阳光意味着希望~~
希望能帮到你~~
最后祝你外祖母能早日康复

回答5:

对抗焦虑有时候是要顺其自然。她说的你觉得错了,不要反驳她,尽量顺着她。我们都会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