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什么意思?含义是什么? 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

2025-02-02 22:49:2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这首诗表现的内容是:
此诗是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诗的开始写其朋友对李白的深情厚意和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所以不惜千金设下盛宴为其饯行。李白平日面对这样的美酒佳肴,还有朋友的款款盛情,肯定豪饮千杯。但是今天他端起酒杯却又放下了,拿起筷子又撂下了;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然而,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并没有甘于消沉,因为忽然从吕尚和伊尹的遭遇中得到了信心。虽然现实是那么得艰难,道路是那么得渺茫,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最终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相信终有一天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2.诗歌的感情基调:
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构成了这首诗的基调:愤懑,苦闷,昂扬。

3.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的原因: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4.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
这里其实是诗人的联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是象征人生道路难以逾越的艰难险阻,希望渺茫的举步皆蹶,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5.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借典言志: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自己可以像他们那样有为于世,做出一番宏伟的事业的信心。用“垂钓”借以表明自己被闲置的境地。“梦日”借以乐观地表现仍存希冀,待时而飞的蓬勃向上精神。

回答2:

翻译: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

  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准备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满了山。

  闲来垂钓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太阳的旁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

  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赏析: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南朝诗人鲍照、诗僧释宝月,唐初诗人卢照邻等均用过此题。用此题作诗,多用以感叹人生道路之艰难。李白用此题,也是想表达同样的慨叹。但李白此诗的影响力,远超前人之所作,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诗篇中之名作。
据资料查考,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3年)。这一年,他43岁,刚刚遭遇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大挫折。这一年,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有安邦治国之才的李白,却在“供奉翰林”的高职上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了。所谓“赐金放还”,其实就是皇上把他罢官了,只不过是说得婉转、客气些罢了。仕途失落的他,打算离开京城,到各地漫游;同情他的朋友们安慰他,设宴为他践行。李白面对这斗酒十千、珍馐万钱的盛宴,面对同情他的友人,拔剑拍案,起舞吟诗,向众人纵情诉说这人生道路的艰舛,诉说他在这人生道路上的上下求索,以及在失落的求索中那还在的梦想。诗歌中,诗人让自己的情思放纵地发泄,这“天马行空” 的情思,尽显诗人放荡不羁的浪漫主义诗风的特点,读之令人过目难忘。
开头“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这践行宴会的盛况。每斗“十千”钱的“清酒”,价值“万钱”的珍馐,不可谓不贵;加上有“金樽”“玉盘”装盛,就更显其金贵了。盛宴,本来正是嗜酒的李白的至爱,友人也是投其所好,希望借此安慰失落的李白的;但李白此时的心境却是差到了极点,所以面对珍馐美酒,却放下了酒杯,扔下了筷子(“停杯投箸”),不想进食(“不能食”)。心头“茫然”之中,他“拔剑四顾”,“舞剑弄清影”,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下面当是他舞剑时“天马行空”之所想。
首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是应题,道出了“行路难”之意。非常明显,这是比喻的说法,说的是“渡黄河”“登太行”,其实是说他在人生道路上的上下求索。而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正是他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阻滞。李白少年时在四川曾随纵横家学纵横之术,一心希望能像历史上苏秦、张仪那样参与国事,成功立业。四十入京,得玄宗任命为“供奉翰林”参与政事,心想自此可为治国安邦贡献力量了,但他的独来独往的不羁的性格,以及他政治主张之不为当政者所喜欢,最后还是被“赐金放还”了。这两句比喻,道出的正是李白这段在人世间的道路上艰难前行的经历。也反映了李白此时心中的失望。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则是诗人对自己将要进行的漫游的情景的幻想:“渡黄河”不行,“登太行”无望,唯有让自己清闲些,让自己“闲来垂钓碧溪上”,让自己去做“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白日梦了。但是,这两句却也说明了,他的对前路的求索并没有绝望,他的梦还在,在失望之中还是心存希望的:他希望在“闲来垂钓碧溪上”时能像姜太公那样遇见周文王;又能像伊尹“忽复乘舟梦日边”那样遇见商汤,于是重新上路,继续自己的人生事业的寻觅。——这是在失望中依稀尚存的希望。
然而,这希望毕竟是梦;稍为定神,他又回到艰难的现实面前来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正是他对艰难的现实的慨叹:我们从这慨叹中,仿佛看到了诗人在纵横交错、不知所向的“多歧路”上,彷徨无望地站立着,在呼喊:我现在是在什么地方啊(“今安在”),!哪儿才是我该走的出路呢!——这几句,又回到“行路难”的主旨上来了。失望又爬上他的心头了。
但是,李白是个始终都有梦的、不愿意让希望之梦消失的诗人。尽管他现在是站在“不知所向”的歧路上,但是他还是想找到一条通往光明的通衢大道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正是他那辉煌的梦的写照:他想到了广阔无边的“沧海”,想 “云帆”在这广阔无边的“沧海”中“长风破浪”,最终驶达对岸的美好前景。——这是诗人对自己的安慰,也是对友人对自己的慰藉的回答: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他是不会畏惧“行路难”,是会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理想前程的。
在这首诗中,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错杂于诗行之中,感情激荡起伏,复杂变化。我们从中既看到了他在行路中进退失据的彷徨,看到他强烈的苦闷与愤郁不平,但也看见他不甘自弃,觅路前行的努力。诗歌的思路是既渡河、又上山、还入海,时而梦想联翩,时而脚踏实地。总之,诗歌如此的天马行空,浪荡不羁,尽显其浪漫主义诗风的锋芒,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