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就是有影响力的人给需要帮助的人牵线搭桥收点介绍费。权力和金钱的完美中介~有钱不赚傻啊?
有本书叫《硬球》。美国人写的。我一直在看。但是也不敢说看明白。你可以自己看
美国政治中“游说”指,各种利益集团为各自的利益向议员、官员陈述自己的建议、主张,希望自己的建议、主张被采纳、实施。
美国的游说(LOBBY)大致分三个类别:
一、直接游说,例如美国农场主协会、美国制造商联合会、亚华协会、来复枪协会,它们以会员制形式存在,收取会费,很清晰地显示自己代表会员与会员所在行业或圈子的利益。
二、代理游说,主力是律师事务所、政治性公关公司与政策性策略公司,它们接受特定机构的委托,收取费用,用一套专业方式与社会关系网络来完成代理任务,而且他们往往有专门的注册游说人员。
三、倾向性游说,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所谓独立思想库,思想库一般有一定的政策立场的倾向,例如布鲁金斯比较倾向自由主义立场,而企业研究所就比较倾向保守主义立场,捐助者也往往以此立场分类,思想库往往提供政策设计,具有游说能力,且其领导人物与主事者往往有相当社会地位与话语权。
这三者在美国都非常发达,而且互相补充,从多角度渗透影响政策决定者,构成一个绵密的价值链条。
美国人的典型游说方式是:
1、调查研究报告——系统数据与论证,确保游说的说法放到桌面上不是那么难看,我就记得为支持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美国八大思想库曾经专门提出专项研究报告,零点还参与提供了相关数据。
2、研讨或者讲座——其中以午餐讲座最多,主讲者与评论者阐述,听众可以提问与质疑,游说对象大半就被邀请在听众之中,我曾在卡内基多次做过类似讲座的演讲者。
3、旅行考察——将游说对象组织进考察活动中,很多美国政界人士会参与类似活动,比如今年夏天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就会组织美国的市长代表团与国会助理代表团访华,但是那需要专门向相关单位备案报告。
4、争取出席听证的资格——美国国会与行政部门有大量的听证活动,这可以产生公开与直接影响决策者的作用,美国国会关于针对中国的贸易法案就需要大量听取美国贸易团体的证言。
5、间接辅导——游说机构也做一些有意识地利用媒体、决策机构内部媒体、针对国会助理甚至议院和政府官员的培训进修项目,利用这些途径传达所需要传达的信息,同时也维护与这些人的关系。
除了这些主要的游说活动外,私人间的吃饭与聚会也经常被使用,但这些活动最终还需要上面这些相对正式的形式体现出来。游说也往往与政治捐款有联系,游说机构也出于利己目的提供或者帮助提供政治捐款,但是这种捐款一是要限于法律规定的政治捐款的额度,以防少数人的捐款过度影响某些政客,二是这些捐款也只能用于指定的政治活动而不是简单地变成私人的款项。当然并不是没有违法的情形,美国因游说而起的政治丑闻这两年颇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