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垃圾有人处理,所以不会堆积成山。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有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无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当气候干旱时,森林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说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抵抗气候变化、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
森林生态系统为什么具有抵抗气候变化的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力
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比如前面讲到的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抵抗能力,就属于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例如,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再比如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些只是用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简化的例子,自然界的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因此,抵抗力稳定性有高有低。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例如,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如图),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假如地衣受到大面积损伤,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例如,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如图),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无论多么强,也总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恢复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河流被严重污染后,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使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如果停止污染物的排放,河流生态系统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还会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这说明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恢复自身相对稳定状态的能力。再比如,一片草地上发生火灾后,第二年就又长出茂密的草本植物,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能很快恢复。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反之亦然。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高,但是,它的恢复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低得多。热带雨林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如乱砍滥伐),要想再恢复原状就非常困难了。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自我抵抗力和自我恢复力,可以理解为自动调节能力。但是是有限度的。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中,如果被砍伐一小部分,那么对其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恢复,。但是如果砍伐过度,就会影响到里面的各样生物,同时失去平衡,因此是有限度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一个森林有100只鸟,刚好也有一百条虫子,两者的数量处于平衡的状态,在100这个数量范围波动,某一天,虫子突然减少10条,鸟的数量因为食物的量的减少而也会减少部分,鸟减少了,虫子依靠繁殖力恢复到100,食物充足,鸟儿的数量也就跟着恢复到100。如果说虫子短时间内减少到50,虫少鸟多,很有可能鸟就把这50虫子灭了,无法恢复到100.相反,如果鸟减少50,虫子少了天敌,就会大量繁殖,破坏植物。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自我抵抗力和自我恢复力,可以理解为自动调节能力.但是是有限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