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与中国音乐和西洋音乐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也就应该有不同的音乐实践和不同的音乐理论。从表面上看,中国音乐也有五声七音十二律,也有类似西方节拍中2/4和4/4的一板一眼和一板三眼等,但在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思想的氛围中形成的中国音乐则和西方音乐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音乐理论遵循的是“音无定高,拍无定值,谱无定法;演奏(或演唱——下同)者应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去塑造音乐形象”,简而言之,是一个开放的音乐体系;而西方的音乐理论——尤其是乐理——则讲究的是“音高和音值是构成旋律的基本要素,必须按谱演奏。任何改变音高或音值的做法必将改变音乐形象”,是一个封闭的音乐体系。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因此也就各有其特点:中国音乐强调演奏者的第二次创作,因为他促进了音乐的发展;而西方音乐则尊重原创作者的劳动,因为他是音乐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的“三无”并不是可以毫无章法地随心所欲,演奏者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并对其所演奏的音乐有充分的理解,这样才能保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大同小异,在继承中有所发展。而“按谱演奏”则由于记谱法的不完善和演奏者的不同理解并不能保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完全相同。不同的演奏家对同一首乐曲演奏出不同的风格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以上因素,所以中国乐器的结构普遍简单,对于乐器的技巧乃至音乐的处理关键在演奏者的发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中国的管乐器大部分都可以演奏滑音;西洋管乐里只有铜管乐器里的长号可以演奏滑音,木管乐器均不能演奏滑音,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至于古筝和竖琴,古筝的滑音是很有特点的;但是你什么时候听到过竖琴的滑音?
当然,中国乐器的改良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十一孔竹笛、加键唢呐、键盘笙等乐器的出现,正在填补这一空白。而且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套用你的话来说:“就不一一例举了” 。
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科技春秋以后就没什么进步。这一点也体现在乐器制作上面,目前所谓的中国民乐的设计理念及制作工艺都还是千年前的水平,并在手工面上还有落后,因为用上了西方人发明的一些替代手工的工具设备。
因为中华民族虽然有很好的底子,最早的乐器是咱们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骨笛,西周时候的编钟,都已经能奏出现在钢琴上的所有音了。而且律学,现在全球统一的十二平均律也是中国人发明的。但是我们虽然有天赋,却从来都不是一个重视音乐的民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可记得咱们学的历史书上有没有提过哪个音乐家?或者是音乐机构?反正我是一点印象都没有,可能是我不爱学习吧,但是我清晰的记得有好多诗人,还有什么医生,画家,书法家,包括鲁班,一木匠,这历史书上都有,就是不记得有搞音乐的。还有,中国有给音乐家塑过雕像吗?也许有吧,反正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鲁班就有雕像。人国外的什么巴赫,贝多芬,海顿等等等等这些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人都有雕像,还不止一座。所以啊,中国的音乐本来有自己很好的一套东西,却不知道如何去发展传承,现在更多的年轻人都去学习国外的音乐,对咱们自己的都不感兴趣了,这乐器自然是随着音乐发展的,音乐发展的不景气,乐器自然也不会好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