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殿里一般都有些什么

佛殿里一般都有些什么摆设,包括装饰,佛像等等,谢谢
2024-12-16 00:22:1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游人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最好去处。
登山晋庙,我们会看见许多造型各异、雄伟巍峨、金碧辉煌的殿堂式建筑。殿堂内又有许多妙相庄严、气势雄伟、技法精湛的各种塑像;有色彩艳丽、画技高超的壁画;殿堂周边有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有袅袅升起的香烟;有喃喃回荡的颂经声……身处其间,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人类文化在瞬间的释放。宗教是一种文化,文化需要细细体味,要了解佛教文化,必先了解寺院的建筑的布局结构及其文化内涵。
寺院原本是出家僧众礼佛修行的场所,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宋代以后,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平面逐步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即:佛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门南北中轴线,保持一定的距离修建若干殿堂,殿堂建筑大致按以下顺序排列:
山门殿――弥勒佛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殿――法堂――藏经楼(阁)
配殿和附属设施是分布在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建造的次要建筑,通常由钟楼(东)、鼓楼(西)、伽蓝殿(东)、祖师殿(西),以及客堂、禅房、斋堂、寝堂、浴堂、寮房、西净(卫生间)、放生池等组成。寝堂等生活设施按内(出家人)东外西(居士、施主)的原则安排。这样,寺院就成了一组规模宏大而排列有序的建筑群。
下面,就让我做你的导游,为你打开山门,去领略一下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和文化吧。
山门通常是一座有3个门洞的牌楼式建筑构成,中间有一个大门洞,两旁各有1个稍微小一些的洞门,象征着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因此称三门。我们日常说的“身入空门”,就是僧尼进入了寺院的大门――三门,从此开始了远离人世喧嚣、吃斋念佛的寺院生活。
山门之后建有山门殿,通常是一座通道式的长方形建筑物。其左右两侧各有密迹金刚塑像一尊,造型为手持金刚杵的力士。传说古印度有两位王子皈依佛门,发誓常随佛旁,聆听佛的一切说教和一切秘闻,故称密迹金刚。一些寺庙山门殿中的密迹金刚被《封神演义》中的“哼”(郑伦)、“哈”(陈奇)二将的雕塑所取代,是佛教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山门之后是一座长方形的佛殿,殿中供奉弥勒佛。弥勒佛又叫弥勒菩萨或大肚罗汉,是竖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弥勒”为姓,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慈悲”。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弥勒佛大多是袒胸露腹、喜笑颜开的形象。古代民众祈求多子多福,因此弥勒佛又有了“送子弥勒”的称号,由此还出现了“五子戏弥勒”的塑像。弥勒龛两旁的柱子上刻有许多哲理高深的对联,常见的有:“开口常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殿的东西两侧是威武的四大天王。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叫多罗吒,职责是守护东方,脸白,穿白色铠甲,手中的法器是碧玉琵琶。“持国”的意思是慈悲为怀和扶持国土,手中的琵琶表示用音乐感化众生,也表示“调”音。南方增长天王,叫毗琉璃,守护南方,面青,穿青色铠甲,手中的法器是青光宝剑。“增长”的意思是令众生增长善根,宝剑是为了保护佛法,也代表 “风液携”。西方广目天王,叫毗留博叉,守护西方,红面,穿红色甲胄,手上缠着一条龙。“广目”的意思是用“净天眼”观察世界,代表“顺”。北方多闻天王,叫毗沙门,守护北方,绿面,身着绿色甲胄,右手持宝幡(混元宝伞),左手握银鼠。“多闻”的意思是名声闻于四方,手里的法器代表“雨”和制服妖魔,保护丰收。
佛教认为四大天王是护法神、守护神,他们担负着护佛、护僧、护法、护国、护众生的职责。哪岁老百姓则认为他们代表“风、调、雨、顺”,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众生平安。
弥勒的背面是一尊手持金刚杵、穿甲戴盔的韦驮塑像,号称护法天尊韦驮。传说佛祖赋予他保护寺院和“佛、法、僧”三宝安全的任务,是寺院的守护神。韦驮手中的金刚降魔杵常有3种姿势,分别代表了3种不同的意思。一是韦驮双手合十,金刚杵搁在手腕上,挺直站立,这表示该寺是十方丛林寺,具备接待云游僧人和居士的能力。二是韦驮右手握杵触地、左手叉腰,或双手扶杵触地,则表示不具备接待条件,不是十方丛林寺,因此云游僧人和信徒们朝拜后,应尽快离去。三是韦驮左手握杵指向天,则表示该寺只具备对少量云游僧人短期接待的能力。
出李埋睁了天王殿的后门,迎面正对着的便是寺院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又叫主殿、正殿。大雄宝殿通常为重檐歇山式,高大敞亮、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寺庙的主要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举行。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塑像较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大殿正中设台(坛)、台上供奉主尊像;二是东西两侧配置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三是主尊佛的背面配置大型海岛观音群像或三大士(文殊、普贤、观音)塑像。
大殿正中为主尊像,供奉在须弥座台或莲花座上,主尊佛为佛祖释迦牟尼。古印度佛教信徒尊称释迦为大雄,意指英勇无畏、法力无边,因此将供奉释迦牟尼的殿堂叫作大雄宝殿。主尊塑像多种多样,各寺院不尽相同,汉传佛教寺院一般设一尊和三尊。
1、 一尊主佛像:有坐、立、卧式。
坐式是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像,或成道像或说法像。
立式为释迦旃檀像,佛右手下垂作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左手屈臂上升作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卧式为佛祖涅像,即佛祖入寂前,向众弟子们最后一次说法的法像。
2、 三尊佛像:横三世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面是药师佛,右面是阿弥陀佛);竖三世佛(正中是“现在世”释迦牟尼,左为“过去世”燃灯佛,右尊为“未来世”弥勒佛);三身佛,表示释迦牟尼的三种化身(正中是法身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释迦牟尼)。
大雄宝殿前大院正中摆放着一个大宝鼎,通常刻有该寺寺名。其北则摆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炉。殿前各有旗杆一对,旗杆顶部各有一个幡斗,有的还设一对雕龙柱或一对玲珑塔。殿内佛像前张挂着许多经幡、欢门及各种法器,使大雄宝殿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因各寺所属宗派不同等种种原因,各寺一般都有本寺的主供佛或菩萨。福建南普陀寺的大雄宝殿之后为大悲殿,主供大慈大悲菩萨观世音。洛阳白马寺的大雄宝殿之后,建有接引殿,主供西方三圣,居中者为阿弥陀佛,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表示由此三圣接引超度世人到西方极乐世界。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也叫菩萨顶,该寺主供是文殊菩萨,该殿建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浙江普陀山法雨寺主供观音菩萨,其观音殿也是建造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
也有许多寺庙只有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而无主供佛及菩萨殿。
法堂又称讲堂,是高僧大德们讲演说法的地方,是寺院重大佛事活动(如方丈升座、传戒期间设戒坛)的场所。
法堂的中央设一座台,安放案桌(讲台)和法座,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席。法座背后有一个大的屏风,常常有狮子吼图。因为佛教常以佛说法比喻为狮子吼。
规模较小的寺院不专设法堂,而在某一殿堂内开辟一侧,或在藏经楼设有一个法台,供方丈、高僧讲法用。
各种各样的经卷是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大雄宝殿等殿堂之后,都建有藏经楼(阁),用来存放佛教经典。
藏经楼通常宽敞、明亮、洁净,里面摆放着许多高大的藏经柜,柜里存放着各个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经书。
佛经的种类很多,通常称为“三藏十二部”。“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包括:“经”藏,是佛所说的教义、理论、思想和方法;“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论”藏是菩萨们和佛学大师们对佛所说的经义加以解释、论述或发挥(发展)的文论。“十二部”是依据体裁和性质分出的12类经文。
有些寺院的藏经楼用途较多,既可藏经,又可作僧众学习佛经的场所,还可用作贵宾接待室。
配殿一般由伽蓝殿和祖师殿等建筑物组成。伽蓝殿设在大雄宝殿右侧,殿内正中塑波斯匿王、其左塑陀太子、右塑给孤独长者,为父子3人,殿的两侧配塑十八伽蓝。祖师殿设在大雄宝殿的左侧,禅宗祖师殿内正中通常供奉达摩,其左塑六祖慧能或马祖等。
以上是比较完整的“伽蓝七堂制”的丛林格局。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政治经济条件和各宗派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回答2:

一般佛教寺院的布局,都是从进了三门(大门)后,第一重殿就是“天王殿”,里面供“弥勒菩萨”“韦陀菩萨”“四大天王”,第二重殿就是“大雄宝殿”,雀悔里面通常供“三如来”(即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
也有的寺院会在大雄宝余亩殿里竖岁森供文殊普贤。其他一些殿、装饰、供品,每个寺院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