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国地理中位线的北纬35°线为界�此界以北为北方区域�此界以南为南方区域。在工业生产领域,南北区域基本上保持着上世纪80年代已形成的“南轻北重”的特征。1999年�轻重工业比重�北方区域为33%:67%,而南方区域为48%∶52%;在全国轻工业总产值中�北方区域占30%,而南方区域所占份额高达70%。这种“南轻北重”的工业分布格局,也主要是由于能源、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所决定的。由于煤炭、铁矿、石油这些最基本的重工业原料主要分布在北方,因而北方历来都是我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地方政府投资重点也常常放在重工业领域,由此必然形成“南轻北重”的工业布局。但随着我国铁矿、石油等资源短缺状况加剧和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我国已经并将继续坚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南方的沿海和沿长江地区出现了利用国外资源加快发展重工业的势头。同时,北方地区也在加紧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轻工业。因此,从未来发展看,“南轻北重”的工业格局会逐步发生变化..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
(一)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1.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2.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买办手工业主),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它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二)初步发展:(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1.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三)短暂繁荣:(1912――1919)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
1.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2.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
3.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
4.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
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近代前期),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
(四)日益萎缩:(1927-1937-1945-1946-1949)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1.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破产。
2.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空前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11月,国民党同美国签订了所谓《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商业受到沉重(毁灭性)打击。
(五)获得新生:(建国以后)
1.建国初期(1949-1952),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2.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以及付偿定息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3.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