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其中夏商两代正史记载寥寥,是信史之前的年代,官制我们知之甚少。西周分封天子的宗族和有功之臣为诸侯,整个国家的的权力分布如金字塔状,最上是周天子,其次诸侯,其次卿大夫,其次士(一般官吏),其次努力。在这个时期实行的制度是卿士制度,没有监察制度,但是对于诸侯和官吏的制约还是有的,就是大夫阶层和士阶层对统治者政策的监督评价,以及史官根据事实将统治者的言行如实记录,起到一定的监察作用。
我举例说明:前者如西周第十位天子周厉王实行残酷的剥削政策,受到国人(京城里的百姓,地位高于一般人)的议论,于是周厉王实行高压政策,大臣劝他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周厉王不听,遂发生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国人暴动”;后者的例子如西周的春秋时期,齐国在想崔杼先后杀了齐国的两任国君,史官记录说“崔杼弑其君”,被杀,史官的弟弟接着记录“崔杼弑其君”,又被杀,第三个弟弟又接着写,崔杼没办法,只好任由史官记录了。
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奖励耕战,逐渐废除了寄生的贵族的世袭制,普通百姓也可以通过军功获得爵位和财富,著名的战神白起就是从普通士兵崛起为国家军队最高统帅的。秦国管理官吏主要是通过残酷的严刑峻法来,实现的,其次国君和宰相巡游全国各地视察,考察民情,考核官吏,看看《史记》,就知道百里奚和商鞅都多次深入地方考核,尤其是秦昭襄王时候的宰相魏冉(秦昭襄王的舅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封将军的人),更是几乎每年都视察地方。
自秦始皇之后中国第一次统一,实行郡县制,官吏由中央委派,“汉承秦制”,没有多大改变。总是在汉武帝时地方的州皇帝派如一种叫刺史的官员对州郡官吏进行监察,后来刺史逐渐成为州郡的长官。汉代武帝时官吏的选拔主要是徵召制,由地方官推荐有才能的人做官,也有名声大的普通人被提拔的,如司马相如。汉代中后期的“举孝廉”,就是地方官根据地方人口比例推举德才兼备的人做官的。
汉末曹丕称帝,实行“九品中正制”,靠门第选拔人才,世家豪族把持了官吏的下巴,普通百姓就没有了仕途,直到隋文帝杨坚发明了科举制,延续至清末,影响了中国近1900年。但是隋文帝时的科举仅仅设立秀才和明经两科,选拔人才较少,而且有人口限制,就是大的州郡2人,小的州郡一人,隋炀帝时增加了进士科,唐武则天是增加了武举。隋文帝还创造了三省六部制,影响也到清末。六部隶属于三省中的尚书省,六部中的吏部负责官吏的考举、选拔、调派等等。
这是专家级人物回答的问题,不过你可以看看高中历史必修1,
如果答出来可出一本书,有专门的书,去查一查。
分太少了我的少年,提问有技巧,开贴须谨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