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有人做出了较为正确的回答,还是想再补充一些知识。
你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者“不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人进入到寒冷环境中后,体热散失加快。
为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一定会“增加”产热以弥补散失的热量。
此条无异意。
但“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情况就非常复杂了!!!
1、在进入到寒冷环境的初期
为保证外周结构(末梢结构,如手指、脚趾、耳廓、鼻尖等)的“正常工作”,此时,人体这些部位的血管会“扩张”,增加供血(从体内深处带来热量)。
所以,人们会出现“冻红了”的现象。
在此情况下,散热是增加的!!
2、继续处于寒冷环境中
在前期的基础上,随着热量的丢失,如果体内正常代谢中产热不足,体温会“开始下降”。为保证体温的恒定,机体自己启动产热机制,强制产热。
当人们被冻得“哆嗦”时,就是机体自身强制产热的结果,强迫肌肉收缩以产热。
此时,仍然没有启动“减少散热”的程序!!!!
3、继续处于寒冷环境中
随着体内热量的丢失,在产热不足以“保持体温”的情况下,机体就会选择“丢卒保车”的策略,启动“减少散热”的机制,以保证体内重要器官的功能活动。
启动“减少散热”的方法是,停止向外周末梢供血(减少热量损失),保证内脏温度。
但此过程带来的结果就是,“人”被冻得“手脚冰凉、苍白、冻僵、冻得坏死......”
唯有此过程中,人体才启动了“减少散热”的机制。
因为,除了“减少向体表供血”以外,人体基本上没有其它“减少散热”的能力!!!!
刚看到,怎么是2012年的帖子????
是,因为寒冷条件下外界温度比体内低,所以外界会刺激人体冷觉器官,下丘脑会加快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等,导致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加快新陈代谢,加快产生热量,若是所产生的热量高于正常体温时也会进行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答案是显然的,你都已经回答出来了,这五分也不容易你就留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