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8日 袁崇焕落狱
皇太极率领八旗大军到达北京城下之后,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仅带九千骑兵从辽东火速增援的袁崇焕,冒着当时的严寒天气,在北京城外与八旗军浴血奋战。而就在这样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崇祯皇帝却突然要在紫禁城召见袁崇焕。让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是,崇祯竟然下令逮捕袁崇焕!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包括袁崇焕本人在内的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无所适从。那么,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情,竟然会让崇祯在这样大敌当前的关键时刻,做出这样的危险举动?身陷狱中的袁崇焕命运又会怎样?
· 1月9日 袁崇焕冤死之谜
一代名将袁崇焕,为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的直接指挥之下,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和保卫京师大捷。但可悲的是,他最后不是战死在沙场上,而是死在崇祯皇帝的屠刀之下。年仅47岁!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样错综复杂的原因,使得崇祯皇帝一定要处死袁崇焕,而不让他将功折罪?崇祯皇帝处死袁崇焕,为什么不用当时刑律规定的两种行刑方式:绞刑或者斩刑,而用刑外之刑——磔刑,就是俗语所说的千刀万剐?崇祯皇帝为什么会如此残忍?这当中究竟有什么鲜为人知的隐情?
· 1月10日 祖大寿降清
北京保卫战,虽然以皇太极最终退回沈阳而告终,但是袁崇焕的重要将领和精锐部队却在这次恶战中几乎损失殆尽。此时此刻,大明王朝在辽东可以抵御皇太极的也只有总兵祖大寿了,这个跟随袁崇焕出生入死多年的将领,深得袁崇焕的重用和信任,在此前的宁远大战和宁锦大战中多次击败皇太极的八旗军,立下了卓著的功勋。现在袁崇焕已经落狱而死,整个辽东前线的防守重担就落在了祖大寿身上。而就在崇祯皇帝,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祖大寿身上的时候,这位昔日忠勇的重要将领却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投降了皇太极。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所有的人都惊诧不已,究竟是什么让这样一个忠诚的将领,冒着家人被杀、甚至身败名裂的风险,突然在前线投降了敌人?更为奇怪的是,祖大寿的投降皇太极竟然不是一次,是两次!如此奇异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
· 1月11日 建立大清
皇太极绕道蒙古,突袭北京,给大明王朝以前所未有的巨大震撼。虽然皇太极的八旗军没有能够攻克北京,但却用反间计害死了袁崇焕,除去了皇太极的一块心病,随后,袁崇焕手下镇守辽东的大将祖大寿也险些要投降皇太极。就在形势对皇太极变得非常有利的时候,皇太极却没有急于向明朝发动新的一轮攻势,而是开始筹备他的登极大典。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原有国号“后金”为“清”,并登上了大清王朝皇帝的宝座,一个崭新的王朝从此诞生,这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划时代事件。那么,皇太极为何要将改他的国号“后金”为“清”,新王朝的国号为什么偏偏是这个以前从未有过的“清”字,这其中有什么隐秘的原因吗?皇太极在双方战事如此紧张的时刻,进行这样巨大的变革,他的目的究竟何在?在他登上这个皇位之前,究竟又排除了多少阻碍?
· 1月12日 松锦大战
皇太极在与明朝征战的漫天烽火中,建立了崭新的大清王朝。而此前的锦州总兵祖大寿谎称投降皇太极,从大凌河城逃回锦州,这让刚刚当上了大清皇帝的皇太极怒火冲天,发誓要活捉祖大寿,锦州城乃至整个关宁锦防线已经是岌岌可危了。意识到问题严重的崇祯皇帝几乎亮出了他最后的底牌,八个总兵,十三万军队增援锦州。但就是这样一支兵力甚至超过八旗总和的精锐部队,不过百里的路途,却足足走了四个月之久,更为奇怪的是,仗几乎还没有开打,这十三万军队就突然间全军覆没、血本无归!这样奇怪的战争到底怎么回事?而且,在这场战争中明朝一个关键人物投降了清朝,对其后清朝统一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么,这个关键人物是谁?这场战争将改变什么?还有,那个骗了皇太极的祖大寿,究竟下落如何?
· 1月13日 汉武帝——立储风波
汉景帝初年,由于他的皇后无子,就立了栗姬生的儿子刘荣为太子,汉景帝在立长子刘荣为太子的同时,也立刘彘为胶东王。这样看来,皇太子已经名花有主,刘彘的皇太子之梦也就到此终结了。那么刘彘的命运还会发生改变吗?谁会对已经定型的格局进行调整呢?影响少年刘彘命运的第三个女人是谁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一代帝王汉武帝登极前的宫廷争斗。
· 1月14日 汉武帝——储君之争
在围绕太子之位上,汉景帝册立了栗姬的儿子刘荣为太子,但栗姬因为政治幼稚,拒绝了长公主为女儿求婚的请求,这使怀恨在心的长公主和皇十子刘彘的母亲王美人联手,在汉景帝面前不断诋毁栗姬和栗太子,她们的目的,是想让汉景帝废掉太子刘荣,改立刘彘为太子。而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在皇位的继承权上,也是一个很有发言权的人,在她的心中,也有一个合适的人选。那就是她的小儿子梁王刘武,所以她不顾汉朝的帝位父子相传的祖制,希望汉景帝百年之后,由梁王刘武来继承帝位。那么,围绕太子之位,在这几个女人之间,她们将进行怎样的明争暗斗呢
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08/index.shtml,太多了,全部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