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秦二世而亡。不管秦始皇多么伟大,秦帝国统一仅十余年就走向灭亡,这并不是一个人的过错导致的,它是一个错误的集合体共同影响的结果。
至于赵高在这里面所起到的作用,从他所做的几件事上,看他对秦帝国的破坏有多大:
始皇帝在世时,史料记载,赵高只是一个担任中车府令的宠臣,往小了说对朝局、往大了说对整个帝国,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他只是一个颇有文采、深通律法、兢兢业业的侍从车马长,负责皇帝的车马管理和出行随驾。
他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发生在始皇帝第五次出巡时突然驾崩之后,也是对秦帝国第一次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篡改诏书,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
《史记》记载:始皇帝在感到大限已至时,召来看管着皇帝符玺的赵高,让他代拟一道诏书给长子扶苏继位,蒙恬掌军事稳定朝局。岂料的赵高假意服从,暗中却扣压了遗诏。与丞相李斯合谋,假托始皇之命,立胡亥为太子。 又另外炮制一份诏书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扶苏与蒙恬自裁。
公子扶苏性格耿直,接到诏书,悲痛欲绝,随即自刎。史料记载,其人“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厚仁爱,有政治远见。相比秦二世胡亥后来所做天怒人怨之事导致亡国,最不济他也是个守成之君。
二、诛除蒙氏兄弟,等于自废“武功”。
蒙氏兄弟出身武将世家,父祖辈都是秦国名将,到蒙氏兄弟这一辈达到最为辉煌的时期,因为始皇帝的器重和赏识,“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可以说支撑起了大秦帝国半边天。
1、蒙恬掌军
秦帝国一统六国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长城军团)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 (今内蒙古河套),自榆中至阴山,设三十四县。驻守九郡边疆十余年,威震匈奴,俨然成为秦帝国武将统帅第一人,王离当时任裨将军是他的副将。
蒙恬死后,王离继任,可他相比祖父王翦和父亲王贲的能力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他奉命率领20万大军入关平叛,在巨鹿被项羽楚军一举击溃,自身被俘,这直接导致秦帝国的局势迅速崩溃,也使得西楚霸王项羽的威望在诸侯中达到顶点,之后令旗所指,秦地望风而降。
蒙恬之死,赵高是罪魁祸首,他的危害不仅使大秦失去一位无敌统帅,引起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导致秦帝国的迅速崩溃,而且对后世中原王朝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蒙恬十几年的戍边成果毁于一旦,河套之地复为匈奴所占。最终,匈奴统一北方草原,成为了中华几代帝国最大的敌人。
2、蒙毅主内
蒙毅掌朝政在内辅佐秦始皇,官拜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依仗始皇帝的信任,蒙毅执法严明,从不偏护权贵,他执政时,朝野清平,上下一心。
在他被赵高矫诏害死之后,秦帝国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朝堂乌烟瘴气,二世昏庸,朝中大臣多阿谀奉承之辈,“指鹿为马”之事丛出不穷,赵高得以大权独揽,残害皇室、谋害大臣,在逼死丞相李斯和谋弑胡亥后半年而亡。
三、逼反章邯,秦帝国失去最后希望
章邯临危受命官拜上将军,是秦帝国最后一员能力出众的统兵大将。他率骊山刑徒组成的大军陆续攻灭义军各部,差点翻盘成功。
可是,天降项羽。巨鹿之战,王离长城军团精锐被击溃,章邯部救援失利,被迫退守险地与项羽统领的各诸侯叛军对峙。
大军士气低落、孤立无援,长史司马迁回咸阳请求援兵和物资,可赵高不见,胡亥受蒙蔽更是不管不问。司马欣只得回报章邯:“赵高独揽大权,嫉贤妒能。如今仗打赢了,赵高必定嫉妒我们的战功;打输了,被他找到借口,我们难免一死,希望将军慎重考虑!”
章邯犹疑再三,最终投降了项羽,可叹秦军二十万降卒被击杀坑埋在新安城南,最后的秦国精锐毁于一旦,也昭示着秦帝国的灭亡进入了倒计时。
结语:
以上史料全部出于《史记》记载,赵高的野心和贪心,让他一步一步登上大秦帝国权力的巅峰,同时也一步一步把大秦帝国推向覆亡的边缘。如果赵高不存在,秦帝国本身制度上虽然有很多的弊端,但它会继续传承下去,绝对不会二世而亡。可惜没有如果,只要有赵高在,而无有效办法制约,历史就只有一种可能——秦帝国必亡。
我个人觉得会有一些不同,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一样的,可能秦朝统治的时间会比有赵高的时间长一点而已。毕竟秦朝的统治也说民怨沸腾的,就算没有赵高,也会有其它和赵高一样的人来推翻秦朝。
可能灭亡的会晚一些,但是最终可能还是避免不了被灭亡的结果。因为当时的天下完全是依靠着秦始皇一人以及秦国强大的军力在镇压着,始皇帝一驾崩就没有人可以镇压住饱受残酷秦法压迫的人了,而且六国后裔又在蠢蠢欲动。
秦朝的历史会延长。如果没有赵高,扶苏就会成为秦二世,他的英明神武也会让秦朝延长寿命。
如果没有赵高,那扶苏就会顺利继会,扶苏是成年储君,为人仁厚,是守成之君,这样朝政不会乱,秦朝不会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