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爱情》,还没开始看它前,跟一个师姐聊起野夫,她一脸不屑,她对我喜欢的作家摆出一张不屑的脸,问起原由,竟是因为这本《1980年代的爱情》,她说“这作家太矫情了。像个女人一样。”所以,带着恐惧,带着“一粒老鼠屎毁了一锅粥”的恐惧看完了它,幸好,野夫在我心中的地位依旧,形象也依旧,一位真诚、细腻的“有情人”。现在,我想反问师姐“无欲无求的话还会有爱情存在吗?”
19岁的我聊起“爱情”,只能算是一脸稚气,没有早恋,没有初恋,没有暧昧,自然也就没有爱情。只能说我是一个“柏拉图式爱情的期待者”,从现在到从前,我都没有遇到过于我而言是完美的个体,我能理解,但却还是不能做到包容和永恒的迁就,尽管一切好像都是我“一厢情愿”的单方面的想法,但我总会质疑两个个体是怎样走到一起的,并一起度过了相互依靠的半辈子甚至更久……我认为这种不自信和未来的未知性是恐婚者出现的一大原因。郑先生的这本《1980年代的爱情》之所以没有浪漫完美的结局,我想这种“不自信”和“对未知的恐惧”就是帮凶,时代可以压抑人的生长,生长可以压抑人的思想,思想压抑爱情的迸发。
从不知命运走向的精卵细胞,到两个互不牵连的个体新生,一路的离合交织成就了一段段姻缘。不亵渎爱情,不把爱情当成是一种玩乐,真的会发现它是一种神奇的存在。从少年动漫和青春偶像剧里的各种青涩懵懂间开始认识爱情,再成长了一些,便开始关注父母的爱情,现在,更想要了解的是外祖父和外祖母,他们老一辈的爱情。外祖母今年也已是耄耋之年,成婚也已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情了,对于她的婚姻,她只跟我说过:“媒人介绍的,就隔着江见过一面,事就成了。”仅仅只是隔江相望的一面,就把两人促成了一个家庭,这种婚姻,这种爱情既可以说是草率,也可以说是简单、单纯,与自由恋爱的父母相比,我并不觉得祖父母的爱情有丝毫的逊色。所以,于我而言,真正打动人的爱情,不是邂逅有多么的浪漫,婚礼有多豪华,或是结局有多凄美,而是在一起的时候,对彼此爱得深沉,彼此尊重和负责。
80年代,整个世界像疯掉了一般,和平和自由喘息的角落开始扩大,起死回生般地为生存而拼命的是多数,以前是急于奔命,现在是急于“东山再起”,行色匆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病症,政府是“口若悬河”,说变就变,未雨绸缪就必须马不停蹄,也许就是这种不安稳,这种没有安全感的时代大环境动摇了原已生根发芽的爱情扎根。
1980年代的爱情,雨波和丽雯的爱情,终究还是在呼啸的大浪中销声匿迹。相爱却不敢表露,相知却不敢向前迈步,彼此拥抱却不敢热烈亲吻,这种隐忍的爱恋终究躲不过相互吞噬和毁灭的悲剧。大山里的相伴相随,夕阳下的黑影在欢唱,时代中的灵魂在挣脱,被困在大山里却得到流浪般自由和解脱,但被“自我牺牲成就他人,成就集体”思想洗礼过的心灵却始终牵绊着选择。丽雯想要成就一个伟人般功成名就的雨波,雨波想要找寻一个宁静美好的温柔乡,彼此不愿伤害假想中彼此,彼此不敢踏进假想中的界限,这种爱恋让人揪心,让人痛恨和惋惜,却让人不敢讥讽或鄙视。深思过后,我还是不敢定夺究竟是这种畸形的时代斩断了疯狂的念头,还是个人的克制压抑了拥抱的勇气和信心。
我痴迷于这个故事已经十年,真实亦或虚构,都渐渐在不断质询里变成了回忆的一部分。对了,就是回忆,使我日渐明白这个故事的真正意图,是在追忆那个隐约并不存在的年代。
显然,作者把这份不能圆满的爱情怪罪于时代。而我却觉得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它所特有的承前启后,这个畸形的80年代不是孤立的,不是无中生有的,如果没有个体的推动,没有畸形的个体,又怎会筑成索大的畸形整体。反思大时代对个人造成的不公和悲剧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个人是黑暗时代的创作者。
仅属于两个人的美好终究在不存在美好的年代中毁灭。我们一旦认为是外因拆散了彼此,又有谁会有勇气把分手怪罪于内因?一个畸形的时代毁灭的东西太多,多到可以囊括成“一切”一词的时候,
单纯的手牵手
暧昧不明
爱情
有笑有泪
有苦有甜
爱情
酸甜苦辣
百般滋味
爱情
开始容易
分手痛苦
爱情
过程美丽
结局不然
爱情
需要放慢脚步
爱情
跑太快会跌倒
爱情
像是两人三脚的游戏
爱情
需要一点点默契配合
爱情
建立在双方的心里
爱情
不是生命的唯一
却是生活的重心
爱情
超越时空年龄
没有距离
爱情
让两颗心靠近
紧紧相依
爱情
让你不顾一切
爱情
是个无厘头的笑话
爱情
抓也抓不住
爱情
无法感觉它的存在
爱情
却能清楚它的离开
爱情
只适合两个人一起
爱情
无法完美
但总是让人期待
爱情
是一种幸福
爱情
是一杯加牛奶的咖啡
甜甜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