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抗金斗争中,出现了不少杰出的将领,其中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这四位被称为“中兴四将”。其中最出名、最忠心报国的岳飞却被害,而其他三位都得以善终,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宋高宗赵构容不下岳飞。
北宋末年,金国进攻大宋。岳飞率领岳家军抗金,数十年的战斗中百战百胜,立下赫赫战功,可以说他是宋朝中兴的希望。岳飞挥师北伐,不负众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赵构连发12道金字牌下令岳飞退兵,岳飞迫不得已班师回朝,在风波亭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
宋高宗赵构为何容不下岳飞?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岳飞和宋高宗目标不同
宋高宗赵构从在商丘即位以后,就被金军追得满世界地逃跑,甚至逃到海上,没有落脚之地,估计睡觉都做噩梦。只要想一想赵构的这些狼狈的遭遇和处境,就能想到对于这么一位被追怕的皇帝来说,能够偏安一隅就是最大的梦想。什么北伐中原,光复故土对岳飞等热血将领是很正常的事,但对赵构来说没什么太大的意义,他只想当一天皇帝撞一天钟,保住江南,能享受一天是一天。
二、岳飞要迎回二圣,赵构不愿意
岳飞要北伐,迎回二圣,作为臣子,是忠心的体现。对赵构来说,也应该是孝心的体现,但是在皇权面前亲情是脆弱的。宋钦宗若回来,赵构该如何自处?虽然说宋徽宗年岁已大又昏庸,宋钦宗也是懦弱无能,即使回来也未必会对赵构造成威胁,但是赵构不一定这么想,毕竟二圣不回来是最好的选择,也不用为难。
三、宋高宗怕岳飞功高不受控
前有五代乱世,武将功高擅权,黄袍加身的太多,赵匡胤的天下大宋王朝就是这么来的。有鉴于此,有宋一朝对武将的压制也是前所未有的。赵匡胤黄袍加身成功,便急不可耐地杯酒释兵权,可见对武将的防范之深。赵构自然理解是怎么回事,而且将这一方针贯彻得很到位。宋金交战期间,迫于无奈,武将重新掌权,但宋金关系缓和以后,立即收了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人的兵权。
岳飞在军中和民间的威望实在太高,深得老百姓爱戴,若局势不受控,保不齐黄袍加身的戏码再在岳飞身上上演一次。当然,从岳飞的表现来看,这种可能性应该是不存在的,但是赵构肯定不会这么想。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才很艰难地才将岳飞召回。而且宋高宗赵构还亲历了“苗刘之变”、“淮西军变”,可以想象赵构此时心里肯定是怕到了极点。或许之前坚持北伐、迎回二圣赵构尚能勉强接受的话,但从十二道金牌发出的时候,便注定岳飞不会善终。不管北伐能否成功,二圣能否回来,岳飞除非反了,尚有活的可能,但这对他来说又是不可能去做的。而且对待高宗要回收兵权之事,岳飞表现得比较激烈,就更坚定了赵构杀他之心。
相比之下,赵构对“中兴四将”的其他几位就没有太多这些方面的顾虑。
韩世忠也是身经百战,威名赫赫。黄天荡一战扬名天下,几乎活捉金兀术,大仪镇一战也是打出了宋军的威风。韩世忠和岳飞比较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岳飞遇害后他还曾为岳飞鸣不平。但是韩世忠和岳飞不同,他懂得自保,而且他早年曾救过高宗赵构的性命,有救驾之功,这就决定了他只要交了兵权,就不会有生命危险。
刘光世和张俊二人更不用说了,本身对抗金斗争并不积极,莫名其妙地就入了“中兴四将”,其实比他二人更有资格的大有人在。抗金中二人也没有太大的功劳,败绩也不少,而且不乏畏敌怯战之举,从他们的履历和经历来看,只能说表现一般,之所以得以晋升,估计都是沾了韩世忠的光。不过,赵构对此二人是比较放心的,刘光世自己主动上缴兵权,张俊也是很愉快地上交了兵权,更是主张同金国求和,与秦桧一起陷害岳飞。刘光世、张俊二人也同韩世忠一样,在“苗刘兵变”时有过勤王之功,都是赵构的恩人。对没有威胁的人,赵构自然不会对他们忌惮。
总之,只要宋朝不被灭,宋高宗赵构还在,岳飞之死就注定了。
南宋大国家刘松年曾经创作过一幅稀世之作, 名为《中兴四将图》,相树如生、纤毫毕现地描绘了刘光世、韩世忠、 张俊、 岳飞四位抗金将领。出人意料的是,我们最熟悉、最尊崇的岳元帅竟然排在最后,而杀害这位英雄的凶手之一张俊竟然也位列其中。
其实要解答这两个疑问也并不难,岳飞排在后面是因为在“中兴四将”之中,他的职位最低、资历最浅、年龄最轻。而张俊在因为杀害岳飞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之前,的确是一位力主恢复、 战功卓著的抗金名将。
那么,随之而来又有了一个新问题:既然岳飞并不是抗击金兵的“中兴四将”之首,为什么被杀害的却是他呢?
1.考虑问题太直接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认为中兴将帅中应当以岳飞为第一,但是朱熹也说他 是“恃才而不自晦”。确实,岳飞个性刚正耿直,不但不善于保护自己,还在两件大事上冒犯了宋高宗赵构,加深了高宗的忌恨,以致引来了杀身之祸。
这第一件事发生在绍兴七年(即公元1137年)四月,因高宗在让他节制推西军北伐问题上出尔反尔,岳飞一怒之下就上了庐山。高宗视其为“要君”,鉴于金人威胁还在,不得不好言抚慰促其下山,同时引太祖“犯音法者,惟有剑耳”以示警告,所以高宗在表达自己不满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暗藏杀机了。
第二件事发生于同年八月,岳飞出于忠心,建议高宗立储。这时高宗才三十岁,但他唯一的儿子三岁的赵勇早在八年前就惊悸而死,而他也早在扬州溃退时就因惊吓引起了性功能障碍,再也无法生育。
于是倒霉的岳飞这下又触碰到了高宗的两大忌讳,一是生育能力丧失的难言之隐,二是触犯了祖宗家法中武将不得千预朝政的忌讳。鉴于精忠报国、毫无私心的岳飞实在是书生意气,太欠思量了。所以高宗的厌恶、忌恨和反感也是可以想见的。
2.性格上锋芒毕露
在南渡诸大将中,岳飞是功勋最著、抗金最力的,而且他在抗金大计上毫不妥协,这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就不用我赘言了吧。令人深思的是,这一点是我们尊祟颂扬岳飞的原因,恰恰也是宋高宗和秦桧杀害岳飞的主要原因。
在战场上屡屡败在岳飞手下的金国大将完颜宗弼(即金兀术)以杀岳飞作为议和的交换条件,高宗、秦桧以屈膝求和作为巩固自己皇位与相权的根本之计,就把迫害的黑手和血淋淋的屠刀伸向了岳飞。
于是,锋芒毕露的岳飞便非死不可了。
岳飞的一生,赤胆忠心,爱国爱民,一心褐望雪靖康之耻,灭臣子之恨,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直捣黄龙府,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最终却负屈含冤,身心俱创,遗恨风波亭。
不能不说,他的死的确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震撼人心、令人警省的大悲剧。
南宋的“中兴四将”分别是: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岳飞。岳飞排在后面是因为在“中兴四将”之中,他的职位最低、资历最浅、年龄最轻。四将里面之所以只有岳飞惨遭毒杀,主要原因只有一个:岳飞不懂政治。
宋高宗因为是靖康之难,在北宋的灭亡后,在“变乱”中才登上皇帝宝座的,因此,他对金人的态度可以用若即若离来形容。“若即”是指在南宋初期,他推行主战的原因,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击金国的嚣张气焰,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他推行主和的原因也很简单,当宋朝收复部分失地,打压了金国的气势,和金国的战争形成对峙之势后,便需要主和了。
宋高宗是希望通过和谈来维系他的统治,于是才重用和金国高层关系密切的秦桧。而奸臣秦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务必要凑成和谈。而和谈的前提条件是,金国金兀术提出杀死岳飞。作为主和派代表人员,剪除主战派排除异己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
而这个过程中,中兴四将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俊虽然也是名将,但和秦桧是儿女亲家,两人狼狈为奸,政见相和。当秦桧提出议和时,张俊第一个赞同——他主动交出了自己的兵权。宋高宗对于张俊的识时务很满意,非但不拿他开刀了,而且还重用了他,加封张俊为枢密使,又加太傅,封广国公。
刘光世虽曾为抗金前线的将领,但是个胆小怕事之辈,他骨子里畏惧金军,因此在战场上工不出力,而揽功却是一把好手,,他的“御军姑息,无克复志”曾经饱受朝士们的诟病。而当宋高宗主张议和时,精通政治的他马上以生病为由,主动上缴兵权,提前退休,颐养天年去了。如此“乖巧”之人,坚决奉行皇帝的政治路线,又懂得明哲保身,他自然不会引来杀身之祸。
中兴四将中只有岳飞、韩世忠两人是最坚决的主战派。韩世忠之所以能独善其身,一方面是韩世忠的资历比岳飞老,他的官比岳飞大,年龄比岳飞大外,在朝中的实力和势力也比岳飞要大。另一方面韩世忠有恩于宋高——有“勤王之功”。当年“苗刘兵变”之时,正是韩世忠率兵勤王,奋力打败了苗傅和刘正彦,才保住了宋高宗赵构一命,使其得以复辟。对于这样的救命恩人,宋高宗网开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岳飞虽然是四将中最为勇猛的名将,战绩也最为突出,但他一方面不懂政治:他胆大妄为地提出作战口号: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这8个字犯了宋高宗的大忌。另一方面不懂收敛。他是功勋最著、抗金最力的将领,如此功高震主,又拥兵自重,在前线公然违抗皇帝的命令,如此不听话的人,皇帝怎么能对其放心,杀之而除后患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加上金国对岳飞恨之入骨,在议和中提出的必然条件就是:斩杀岳飞。
也正是因为这样,最终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岳飞杀害在风波亭中。
岳飞最激进,不善于团结同事,被同事憎恶是正常的。金国指名点姓要岳飞死,宋朝统治者不敢不答应。其他三位都狡猾,懂明哲保身。
岳飞最不懂人情世故
韩世忠等人知道要钱要官
岳飞要干嘛?除了迎回二圣还有啥?
这种人才最可怕,不要别的,就只管理想
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与其说他死在秦桧手上不如说死在其他高层手上,最终其实自己弄死了自己,他的存在让那个整个南宋高层都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