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范指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其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
社会规范的特点:
首先,社会规范是个体社会行为的价值标准,是用以衡量个体行为的社会意义并作出判断的依据。所谓个体的社会行为,是指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发生的。个体的社会行为对社会生活及社会秩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人的社会行为就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规范加以制约和规定。社会规范正是评价和矫正个体社会行为的工具。
其次,社会规范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提出的,是依据社会组织自身的利益需要及价值观确定的,具有鲜明的社会制约性。所谓社会组织,在社会学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包括人类生活活动的各种群体,既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又包括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次级社会群体,如企业、公司、学校、医院、商店、政党、政府部门等。狭义的社会组织通常指上述次级社会群体。社会组织要进行有效运转,就需要一定的规范来统一组织内成员的个体行为。当个体的社会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时,便会得到社会肯定及赞许;当个体的社会行为背离社会规范时,就会受到社会否定及指责。社会规范的这种制约作用正是维持一个社会组织稳定、发展的前提。
最后,社会规范随社会历史条件及社会组织的变更而变化,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任何社会组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它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当社会组织发生一定的变化与更替时,组织内的各种规范也必须随之变化,及时反映本组织的利益与目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规范具有阶级性,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社会规范是规范人参与的社会活动!
具体指参与的社会职业!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主要包括
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业人员处理职业活动中各种关系、矛盾行为的准则,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其主要内容有:
1、爱岗敬业。就是从业者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为人民服务。职业的分工本质上是人民有组织地自己做自己的事,人们热爱自己的岗位,敬重自己的职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2、诚实守信。这是指从业人员说实话、办实事、不说谎、不欺诈、守信用、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诚实守信要做到既有高质量的产品,又有高质量的服务,还要严格遵纪守法。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办事公道。是指从业人员廉洁公正,不仅自己清正廉洁,办事公正,不以权谋私,还要秉公执法,做到出于公心,主持公道,不偏不倚。既不唯上、不唯权,又不唯情、不唯利。
4、服务群众。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职业的灵魂,在服务过程中要做到热心、耐心、虚心、真心,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出谋划策,提高服务质量。
5、奉献社会。奉献是当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必要时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每一个社会群体都有自己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或规则,这个规矩大家共同遵守,违反这个共同规则的个人会得不到大家的认同,会受到群体成员的排斥,甚至会被清除出该群体。这种在一个群体中大家都必须遵守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或规则,就称为社会规范(social norm)。社会规范是一个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概念,在很多时候,社会规范主要是通过社会暗示、“潜规则”、心照不宣的形式影响人们的行为,实际上是一个群体的价值取向。
社会规范包括:
强制性规范(injunctive norms):对实施某些行为必须经过群体的允许的认识。比如,加入基督教,必须要接受洗礼;参加重要的大会或会谈需要穿着正装等。
期望规范(descriptive norms):对群体中的其他人如何行事的认识。比如,认为春节期间聚会时人们都会喝酒的。
公开性规范(explicit norms):文字性或口头性的行为准则。比如,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一个机构的规定和规章制度等。
暗示性规范(implicit norms):没有明确的文字或口头的表述,但当一个人违反时会得到群体反对的信息。比如,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过分亲昵的行为,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不允许,但如果这么做,会遭到别人的侧目。在公共场所不遮掩的打喷嚏和咳嗽,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不允许,但如果这么做,会遭到他人的厌恶。
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对群体中的重要成员如何看待某个行为的心理预期。
个人规范( personal norms):个人自身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时间的推移、群体之间的交流、社会的融合都会使社会规范发生改变。
社会规范理论可被有效地应用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领域。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在不同的群体中,维护已有的、有益于健康的社会规范,消除那些不利于健康的社会规范,创建有益于健康的新的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内容,目的是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包括风俗习惯,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社团章程,法律规范等。社会规范的产生和发展,都源于人们共同生产、生活的需要,也同时是人们共同生产、生活活动的规律性表现。不同种类的社会规范,反映了人们共同生产、生活的不同方面,对调整社会关系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社会规范指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其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社会规范的这种制约作用正是维持一个社会组织稳定、发展的前提。风俗习惯﹑部分道德规范及部分法律规范﹑ 宗教规范是不成文的﹔法令﹑条例﹑规章和大部分法律﹑重要的教规是成文的。社会规范正是评价和矫正个体社会行为的工具。社会规范可分为成文的和不成文的两类。风俗习惯﹑部分道德规范及部分法律规范﹑ 宗教规范是不成文的﹔法令﹑条例﹑规章和大部分法律﹑重要的教规是成文的。 风俗﹑道德﹑ 法律﹑宗教等是社会规范的各种具体形式。
从约束力的强弱角度不同,社会规范可分为常规、原则、惯例和律令。
风俗习惯是出现最早﹑最普遍的一种社会规范。自发的 行为规范被众多人反复不断地长期遵循﹐便成风俗。故风俗一般都是传统的﹐长期存在的。它的作用是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实现的﹐主要通过模仿转化为人们的习惯行为。
道德规范是比风俗习惯高一 层次的社会规范。人们对那些与社会共同生活关系较为重要的事物与行为﹐给予是非﹑善恶﹑公正或偏私的评价﹐加以褒贬﹐由此形成 道德标准。道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连续性。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有着若干共同的道德标准﹐这些标准不因社会形态的变化而中断﹐一般是可以继承的。在阶级社会中﹐既有全民族的道德﹐也有阶级的道德。阶级的道德规范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阶级的变化而变化。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了的行为规则﹐ 道德行为是自觉采取的﹔违反道德的行为﹐要受到社会舆论和良心的谴责。
法律规范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机构保证其实施。法律规范肯定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但是它又是以全民的形式出现的。某些法律规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望﹐因此法律规范也具有普遍性和继承性。
宗教规范是神化了的社会行为规范。它采取了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形式﹐具有极强的自制性﹐在一定社会中起着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