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国演义描述的无数枭雄中,似乎只有刘备刘玄德最没本事,武功不如张飞关羽五虎将,打仗治国谋划不如诸葛孔明,就连袁绍、曹操、孙策、孙权、周瑜似乎都比他强不是一点半点,但我很长时间,弄不明白这个只会哭的刘备为何在三国鼎立中保持不败,又为什么成为关张诸葛的老大,而且一生坐稳这个老大地位,众人都对他忠心耿耿,就连神一样的诸葛亮都有魏延关张对他有怨言,而对似乎没有本事的刘备毫无怨言。
经过数十年的琢磨,也许是年龄大了,明白了人世间很多事不是靠武力而是靠心去战胜,也许谈不上战胜,可能是共赢更恰当。刘备除了岁数大一点和那个早已落寞的中山靖王之后,就没有什么别的倚仗的,如果说哭也是一种武器的话,那也是他自身的本事。下面,我来梳理梳理刘备的过人之处,一个真正靠心去打造天下的真英雄。
首先,刘备志向远大。他虽然落魄到只能靠织席制履谋生的境地,而且遇见关张二人时也已经四十多岁人了,过去的人年纪都活不大,四十多岁已经进入中老年,一般人早已没有远大的理想了,而他依然想着纵横天下,不甘老死家中。跟刘备相比,关张二人就只知道遵从大哥,大哥干啥我们就干啥。
二是刘备格局很大。他的心中始终想的是天下,想的是汉室江山,匡扶江山社稷。因此,有些时候就能放得下恩怨情仇,懂得韬光养晦,不充英雄,让曹操放心。在他还不具备当一方诸侯的能力时,他投靠曹操、还同吕布合作过,夫人死了,他心中也理性地放下了,不至于影响大局。
三是刘备知道礼贤下士,善用人才。就刘关张的能力来说,如果没有诸葛亮,他们这一生肯定是白忙活,不会有后来的结果的。刘备知道诸葛亮之后,不惜三顾茅庐拜访只有二十多岁的诸葛亮,惹得关张二人很长时间不服气,既不服诸葛亮,也想不通大哥为啥这么器重这个年轻人。刘备却坚定地称为自己称为鱼,把诸葛亮称为须臾不可少的水。是他慧眼识才,凭着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的规划,他坚定不移地把诸葛亮当作实现梦想的栋梁和兄弟,不管别人怎么看,他是如兄弟一般对待诸葛亮的,也使诸葛亮的旷世之才的代发挥,成就了一番伟业。
四是刘备知道爱民。民心向背是事业成败的根本。而刘备一直坚信这个理念,并坚定不移地践行。他在诸葛亮火烧新野时脱离时,坚持带着城里的人民群众,虽然从战术上来讲并不高明,但从事业兴亡的战略上是绝对值得肯定的。这些百姓后来为他广泛传播刘皇叔是仁义之师的美名,这也可能是他的本心使然,但结果是很好的。
五是刘备知道善恶。刘备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宽厚的长者形象,但在白门楼上,面对吕布的求救舍小义,虽然吕布当时辕门射戟化解刘备同袁绍之第袁术大将纪灵的一场危机,但吕布先后认丁原、董卓二人为义父,却先后见利忘义杀了丁原、董卓,似这般无义之人,当曹操征求刘备意见时,刘备不仅没有替他求情,反而提醒曹操“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气的吕布大骂刘备“大耳贼”,被曹操缢死。
六是刘备讲义气。刘备对待兄弟和部署十分义气,宁肯摔自己的孩子,就算是收买人心,又有几个英雄能够做到。后来听说关羽被杀不惜亲率百万大军去为之报仇,虽然结局很惨,但足以让全国全家将士和人民更加拥护刘备。
七是刘备懂得心理学。在诸葛亮面临白帝城托孤的重大关头时,他明知道诸葛亮不会当面说出不辅佐刘禅的话来,但他却推心置腹地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来,让诸葛亮当众表态,诸葛亮既然表了衷心辅佐刘禅的承诺,就不会反了,这也是十分高明的一招。
以上说了刘备这么多的长处,就是为了纠正刘备在众人心中的无能形象,对于枭雄来说,虽然离不开逐鹿疆场,但更多地还是要靠心和智慧去谋划、去感召你的将士、你的部属、你的人民,这也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其实,刘备也算是继承了其祖宗刘邦的某些长处,刘邦讲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他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他不如韩信。刘邦说自己的长处是蒋蒋,就是领导大臣将领,
他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成就了一代伟业。而刘备也是如此,唯一一次率百万之兵为关羽报仇被火烧连营大败也从反面说明了刘备的长处和不足。所以说刘备不是无能之辈,是英雄,是雄才大略的英雄,他用自己的优点团结一大帮英雄最终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并不是偶然的。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成功必有其必然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