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父母不疼我,我性格也内向,爸爸经常打我,骂我瞧不起我,虐待我,我恨他们,我该怎么办

2024-12-13 03:41:1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读《家为什么会伤人》有感 在琳琅满目又花花绿绿的书架上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心底里有个小人在开始激动的呐喊:“看啊,看啊,终于有人承认家是会伤人的了。我的感觉是没有错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内里一直有这样的一个小人,她告诉我说,我遭受的痛苦与折磨很多是源自我的父母,我的家庭。可是同样有另外一个小人说:胡说,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家是给我们安全的地方,怎么可能会伤害我们?两个小人吵了很久,我愿意相信第二个小人儿,希望父母是真的爱我的,但是那伤害与痛苦又实实在在的折磨着我。我想相信和第一个小人的话,可是又觉得这是对父母的叛逆与不孝。直到看到这本书,我才可以稍稍放下忐忑不安的心情来承认这一明显的事实。 在看到这本书很久之前,我就察觉到,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家,其实是会伤害我们的。可是当我对身边的人表达这一观点时,他们都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我上学时的课本、老师,包括父母在内的亲戚都如是说,我迷茫了,我困惑了,最终我对自己的感觉产生了怀疑,当爸爸拿我当出气筒骂我说:我看你气就不打一处来时,我真的认为我一无是处,浑身上下没有一处不招人讨厌;当妈妈在我向她撒娇时骂我:你发什么洋贱,我真的把我想向妈妈撒娇的念头当成了犯贱,始终以男孩子的性格来示人,即使长大后面对男朋友都不会撒娇,认为女性的柔弱是可耻的,是“洋贱”…… 我的整个家庭都充斥着对这一悖论的绝对遵从,我的奶奶就是一个极度不讲理的人,四个儿子、儿媳妇都遭受过她蛮不讲理的训斥、胡闹,即使是孙辈也同样如此。可是即使是这样,即使人人都看得出来,却没有人敢说奶奶的不是,因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因为所谓的“孝”,他们会在我指出奶奶的不对时竭尽全力的批评我,我的爸爸甚至暴跳如雷。哪怕是我举出新闻上报导的父母虐待儿童的案例与他们进行辩论时,他们仍然会梗着脖子说,那只是个别现象,不是我家的现象,然后就是生我、养我,给我洗衣、做饭为了付出了多少多少的言论,似乎如果我不同意“父母都是爱孩子”这句话,我就不爱他们一样。 捧着书细细读下来,内容虽然不出预料,但却仍然触目惊心。书中先后讲述了包办型溺爱,放纵型溺爱,孩子化的父母向孩子转嫁焦虑等等错位的父母之爱。这些父母无一例外的都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着控制、剥夺。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为孩子做好了一切准备,只要孩子听话就好,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不需要自己去做出人生的选择,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下去就可以了。其实这哪里是为孩子准备,这就是为他们自己准备啊,他们把他们的梦想强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让孩子实现,就是自己实现。这时的孩子,只不过是他们理想的延伸罢了,根本算不得一个人。当孩子反抗时,他们就说我为你付出了多少多少,你怎么可以这样,孩子不知不觉变成了忘恩负义的罪人,父母华丽的转身成为受苦受难的高贵的自我牺牲者。 有的父母逼着孩子学习、工作、谈恋爱,甚至有一个母亲发出如此威胁:“如果你不继续约会,我就不理你,我宁可不要你也不能让你不要他。不仅如此,她还赌气不吃饭、不睡觉、整日以泪洗面,最后甚至威胁要和女儿断绝母女关系。”这种以爱的名义进行着的折磨比刀子还要伤人,还要疼。 还有一些父母选择把孩子当成发泄的对象,他们在工作、生活上不顺心,偏偏又处于社会的低位,对谁都发不得火,说得难听些,在外面只能装“孙子”,只有回到家,面对自己的孩子才找回了一丝做“老子”的感觉,于是看孩子处处不顺眼,稍有不如意就加以训斥,把孩子贬得一文不值,恨不得说垃圾都比他有价值……而偏偏在说这些时,还要告诉孩子,我是爱你才这么说你,你要不是我孩子我连说都懒得说你。 即使有以上的例子,即使有新闻层出不穷的报道,即使有我切身的经历,我想,还是有些父母不愿意承认,父母不都是伟大的。真正伟大的父爱、母爱是需要学习的,是需要理性的思考的,而不是他们懒惰的选择的“溺爱”。是的,“溺爱”是懒惰的,甚至是懦弱的,是不用思考的,不用面对孩子在遭受挫折时的无助,不用与孩子分担他的焦虑,不用承受自己与孩子不想分享的痛苦…… 坦诚的说,我现在还没有孩子,很多人都说,没有生养过孩子就不知道当妈的辛苦,就不会真正理解自己的母亲。可是我仍要说,不是有了孩子就是合格的父母,不是给了孩子生命,我们就是伟大的父亲或者母亲了。不是因为我们擅自决定让他降生,他就要感恩,让他们出生是我们的选择,所以生他养他,给他爱,是我们为自己的选择而付出,因为自己的决定而让孩子感恩,这不是真理,而是悖论。 毕淑敏写过《假如我是一个婴孩,我有不出生的权利》,对这篇文章的观点,我深表赞同。孩子爱我们,不是因为我们把他生出来,不是因为我们把他们用物理意义上的食物喂养长大,孩子爱我们是因为我们也爱他们,并且是用真正意义上的父爱与母爱。想想小的时候,当你穿上一件新衣服在父母面前炫耀时,你真正享受的是那件新衣服,还是父母看着你慈爱的目光;当你回到家里,坐在一桌家常菜前大快朵颐时,你享受的是那一桌食物,还是与父母其乐融融的气氛抑或是童年时熟悉的味道与感觉…… 我们给孩子什么物质条件不重要,重要的是伴随着这些物质条件是不是有我们发自内心的爱。我在此愿意再重复刚刚说过的一句话:不是有了孩子,我们就是合格的父母,不是给了孩子生命,我们就是伟大的父亲或者母亲了。我们的父母有意或者无意的用不恰当的爱伤害了我们,我们同样也会用不恰当的爱会伤害孩子。 一本书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如何成为好的父母也不是一篇文章能说得尽的,我自己也不尽知应该怎样对待我未来的孩子,但是我愿意努力,愿意学习,愿意思考如何正确的爱我的孩子。别让家成为伤害孩子的地方——读《家为何会伤人》有感 前不久,郑外给家长们推荐了几本书,希望家长们认真阅读,《家为何会伤人——揭示家庭中的心理》就是其中之一。我认真阅读了两遍,真可谓开卷有益,感触颇深。 《家为何会伤人》是心理学家、心理师武志红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案例,揭示了我国亲子教育问题背后的心理,包括父母溺爱、青春期叛逆、高考压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甚至恋爱婚姻等方方面面的家庭问题及其根源。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家庭虽然是每个人成长的港湾,是我们深深眷恋的地方,然而现实中,它却可能既不温馨,也不可爱。作者说:“家既是爱的最主要的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的传递者。”如果不明白家庭中的心理,父母会在不知觉中给孩子带来伤害,让家成为孩子的伤心之地。回顾自己经历或看到的事情,结合书中的有关章节中,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书中有一章——《孩子当不了家庭的保护神》——提到一位父亲讲述的故事:曾有一段时间,他和妻子不断吵架。忽然有一天,他的儿子对他说:“不要再吵架了。如果你还和妈妈吵架,我就不上学了。”儿子的话让这位父亲“感到无比震惊”,他才意识到,儿子其实在做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做的事情——父母关系出现了问题,孩子想通过牺牲自己挽救这个关系。因而书中得出结论:当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会伤害自己,目的是拯救父母的关系。但做父母的,会因为不理解这种行为而斥责孩子干了坏事。结果,孩子自己伤害了自己后,再一次被父母伤害。看完这一段内容,我也无比震惊,因为它使我想起了一件往事,一件发生在我和儿子身上的类似的事情。如大多数家庭一样,我的家庭生活中也难免有磕磕碰碰,一时气盛,我和老公也会有争吵。有一次,我们吵架后,儿子对我说:“妈妈,你和爸爸以后再吵架,我就玩电脑,你们吵一分钟,我就玩十分钟。”当时,我不太明白儿子什么意思,我只是下意识地感觉到,儿子是想用这种方法来阻止我们的争吵。因为,我怕他玩电脑损伤视力,一直严格控制他玩电脑的时间。从他的话中,我能够读出他的潜台词:“你不是怕我眼睛近视吗?那你就别吵了!你要吵,我就玩电脑,我偏让眼睛近视,我看你们还吵!”我记得当时对儿子说:“妈妈以后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和你爸吵架了,你不要用玩电脑来吓唬我好不好!”我很庆幸自己当时,凭着还算正确的感觉,没有做出进一步伤害孩子的事。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孩子是家庭中力量最弱小的成员,做不了家庭的“保护神”,在父母出现问题时,他是那么无助,他只能想出伤害自己的方法来引起父母的注意,以拯救父母的关系。作为父母,如果不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不能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就会对孩子造成一次次的伤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书中还有一章名为《分离:生命中永恒的主题》,讲到孩子与家庭的三次分离——分娩:离开母体;心理分离,意识到妈妈是妈妈,自己是自己;与原生家庭分离,组成新家庭。在这三次分离中,父母任何不恰当的做法,都会对孩子造成性格上的伤害。回顾儿子的成长过程,我就曾差点犯下大错。由于儿子生下来又瘦又小,我对他保护过多,曾经一度造成儿子胆小、依赖的毛病。比如晚上,一直是我陪着他睡觉。直到他七岁时,才让他自己一个人睡一个间,但前提是我得在屋里看着他睡着了才行,不然他自己再困也不睡。而且隔三岔五地半夜醒来,还是得我陪着他才能睡着。有时候,半夜哄他入睡之后,我却再也无法入眠,第二天只好昏昏沉沉地去上班。长此以往,弄得我心神疲惫。我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这样陪下去了。后来有好几次,我狠下心,不管他说多少遍:“妈妈,我睡不着,陪陪我,陪陪我……”我也不理他,他最后实在没办法,又累又困,只好自己去睡了。就是这样,我才养成了他自己独自睡觉的习惯。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男孩,因为妈妈的过度保护,造成他对妈妈的严重依赖,长大了还得妈妈陪着睡觉。这个故事惊得我一身冷汗。我想:如果那时我不狠下决心,没有及时对儿子放手,培养儿子的自理能力,那么现在,儿子会不会也是一个患有严重依赖症的“扶不起的刘阿斗”? 前些天,我看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看到有一位男嘉宾,说他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而且每次都吵得很凶,连周围的邻居都惊动了。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自卑、内向的性格,也使他对自己的婚姻缺乏信心,47岁了还没有找到爱人。乐嘉“调侃”他说:像你这样的情况很多,但是很多人在30岁之前都会走出,你花了47年的时间,这个未免太长了点。如果我没有看过《家为何伤人》这本书,我也许会像乐先生那样,对男嘉宾的行为有所质疑。但看了这本书,对于乐嘉的观点,我却不敢苟同。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投射”,那些被家庭伤害的孩子,虽然长大之后成了家,看似走出了心灵的伤害,但其实,他(她)会将父母曾经的错误行为投射到自己的家庭成员中,本能地将这种伤害代代相传,造成代代伤害。所以,就那个男嘉宾来说,47岁了还没有成家,对于他自己,可以说是一种不幸;但对于一个可能成为他妻子的女子,与可能成为他儿子(女儿)的孩子,应该说是一种幸运。因为他避免了自己原来的家庭悲剧在未来的妻子和孩子身上重演。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家庭,也没有完美的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势必会产生一些问题,每一对父母都或大或小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有问题不可怕,犯错误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自知,不自省。读了《家为何伤人》这本书,在看清整个家庭系统的来龙去脉之后,我们可以反省自己,修复和重塑自己,为下一代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别让家,这个本应温馨的港湾,成为伤害孩子的地方!

回答2:

建议你多看看一楼说的那类的书或者心理疏导的书,你这样的家庭也很多,慢慢学着释怀,找到自信,内心强大有能力改变自己,让自己去做到有个自己幸福的家,慢慢就会减少父母对你造成的伤害。要记住强大自己,加油!

回答3:

如果在读书,大学报省外的大学,如果没读书,去外地工作,离得远了,联系少了,感觉自然就淡了,还可以开阔眼界,见见世面,赚到钱回去,让他们知道你很能干。

回答4:

其实你不应该恨她们的,毕竟他们是生你养你的父母。

回答5:

要我说,离家出走,不过你如果太小了只能忍受,等长大了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