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清明放水节是远古江神和江水祭祀的演绎与发展,但清明放水节正式形成在秦汉时期。这需从清明放水节的内容说起。 清明放水节是一个种综合性的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其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为官方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缔造者李冰的祭祀活动。这种祭祀活动准确可考的年代是至少不晚于汉建宁元念,即公元168念,这主要是根据1974念在岷江河道出土的汉代石刻像认定。其二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工程制度的建立。 据《华阳国志?蜀志》“李冰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认,立三水中,与江神的,水竭不至脚,盛不没肩。”的记载看,李冰于都江堰建成之后,就制定了一系列能保证都江堰运行的制度,其中重要的是“淘滩”制度,必须适时把壅积在凤栖窝弯道处的沙石清淘到规定的深度,才能保证内江水的流量。因此,可知这种“淘滩”为主的岁修制度,至少在秦代就已形成。其三是砍杩槎放水,这一生产习俗是与岁修制度相依存的,有了岁修制度,就有砍杩槎放水的生产程序。其四是“打水脑壳”写民俗活动。虽然其准确年代已不可考,但从其浓烈的巫术信仰性质来看,也应产生在秦汉时期,因为那个时代正是蜀文化中巫文化还十分盛行的时期,不然,唐代大诗人杜甫不可能在《石犀行》一诗中,对石人镇水等巫文化活动进行有违时代潮流的批判与嘲笑。 另据史载文翁于宝瓶口下开两条可到,其中一条就是三泊洞河,也即现柳河的记载来看,汉代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和完善,也可证明清明放水节有形成和完善的条件。 为什么放水节会定载清明这一天呢?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冬季岁修工程必须在农田的春季灌溉之前完成,而古代进入春耕生产灌溉、依据农事节会,一般在清明放水节以后,因为古代清明节又称为寒食节,是为纪念两位周代的爱国人事而设立的,中国古代的人尤其重气节,因此,寒食节十分重要,这一天过后,才正式进入农事活动。其二是农耕文化中,二十四节令是指导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标志,而清明这一天也正是进入春耕农忙季节的时期,而国家规定一年量词的春耕祭祀活动,也是根据农业生产的规律,定在农忙前或收获后,因此,清明节就成为放水节的首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