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有女儿吗?

房玄龄有三个儿子,那他有女儿吗?他老婆是谁呀?
2024-11-13 12:08:0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房玄龄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其女儿嫁给唐高宗第11个儿子为妃,而唐太宗第17个女儿高阳公主则下嫁给他的次子房遗爱为妻。
本篇文章来源于博雅旅游网(cn.bytravel.cn)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http://cn.bytravel.cn/art/4355/
卢夫人,房玄龄妻也

房玄龄,唐朝一代名相。

唐·刘餗《隋唐嘉话》载:【梁公夫人至妒,太宗将赐公美人,屡辞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优诏之意。夫人执心不回。帝乃令谓之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乃死?”曰:“妾宁妒而死。”乃遣酌卮酒与之,曰:“若然,可饮此酖。”一举便尽,无所留难。帝曰:“我尚畏见,何况于玄龄!” 】

房玄龄夫人嫉妒至极,唐太宗打算赐给房玄龄一位绝色美人,房玄龄一直不敢接受。太宗叫皇后出面做房玄龄夫人的工作:“国家政策规定,干部到了一定级别,可以包二奶。你老公也年龄也大了,皇上此举,有嘉奖的意思。”房玄龄夫人态度很坚决,不同意老公包二奶,国家政策允许也不行!太宗见说不进去,龙颜大怒,发脾气说:“你这女人怎么这样?现在有两条路任你选,一,是不嫉妒了,就能活下去;二,是继续嫉妒,立即就死。你走哪条路?”房玄龄夫人说:“我宁可因嫉妒而死!”太宗叫人端来酒杯:“那好吧!你把这杯剧毒的酒喝下去!”房玄龄夫人端起酒杯“咕咕咕”一饮而尽,没有一丝畏惧。太宗见状:“乖乖!我见了都害怕,何况房玄龄!”

这则故事,流传较广。房玄龄似乎胆子也太小了,国家给政策,皇上出面做主,都不敢答应包二奶。要是我有这个艳遇,早一口答应了!

房玄龄夫人也嫉妒得不近人情,连皇上皇后都不给面子。虽然那杯酒根本就没下毒,但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眼睛不眨地一口喝下去,为情而不畏死的勇气确实可嘉

近读另一本书,得知房玄龄胆小,房玄龄夫人嫉妒,事出有因。

《太平广记·卷270》载:【卢夫人,房玄龄妻也。玄龄微时,病且死,诿曰:“吾病革,君年少,不可寡居,善事后人。”卢泣,入帏中,剔一目示玄龄,明无他。会玄龄良愈,礼之终身。】

这则故事,极少流传。房玄龄在没有腾达时,还是小小的一般干部。一次大病,眼看就要死了,房玄龄对夫人说:“我……恐怕……不行了,我死后你不要守寡,你还年轻,有合式的再嫁一个,和他好好过日子。”房玄龄夫人卢氏哭得泪人儿一般,悄悄躲到卧室里,用剪刀把自己的一只眼睛挖了出来,血淋淋的捧给房玄龄看,表明自己从一而终决无再嫁的信念。不久,房玄龄的病有幸好了,房玄龄因此更加敬重夫人,与夫人恩爱到老。

读第一本书时,认为房玄龄没出息,房玄龄夫人太过分

读第二本书时,认为房玄龄不泯良心,房玄龄夫人有理由嫉妒。

男人怕老婆,是美德。但是,老婆要值得怕。

女人嫉妒,是本能。但是,嫉妒的度,要有理有据。

开卷有益,书要多读,话要多听。否则,就偏颇了。

回答2:

房玄龄有女儿吗?
有的,历史记载,房玄龄有四子两女
儿子:房遗直,房遗爱,房遗则,房遗义,太子舍人、谷州刺史
女儿:房氏,韩王李元嘉正妃
房氏,嫁密亳二州刺史赠安州都督郑仁恺

居宰相之位达十五年之久,女为韩王之妃,男娶高阳公主为妻,自认为权力恩宠到达极点,多次上表请求辞职。诏书不准。不久,进衔为司空,照旧总揽朝政。玄龄一再推辞,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让位确实是美德。但国家靠您辅治已久,一旦失去良佐,如同失去左膀右臂。您看起来筋力未衰,不要谦让了!
《新唐书-房玄龄传》

回答3:

房玄龄
房玄龄(579~648)

姓名:房玄龄
别名:房乔
生辰:579年
民族:汉
忌日:648年8月18日(阴历)
籍贯:齐州临淄
地区:齐州临淄
国家:中国唐朝
职业:开国宰相
信仰:兼容并包
唐代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房玄龄(579年—648年),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名乔,字玄龄(因清康熙帝名玄烨,为避其讳,故在清代所重修/编的史书和相关资料中又追改其名为“元龄”,与初唐皇室一太妃"清河房氏元龄"名同)。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幼警敏,博览经史,工书善文,书兼隶草,有"倚马立成"之文才.年十八、举进士, 授羽骑尉,校秘书省。吏部侍郎高孝基善相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后世相书称其“龙目凤睛,三台位列。”)”(《新唐书·房玄龄传》)

房玄龄有三子,房遗直、房遗爱、房遗则。
玄龄公辞世后,承袭其“梁国公”爵位和偌大门庭的房遗直,违背祖训, 德不压身,不知进退,终致兄弟阋墙、遭人陷害,成为取败之由。

“房遗爱谋反事件”指房遗爱和妻子高阳公主(太宗第十八女)阴谋发动的宫廷政变。但是事不机密,计划被泄露,一干人都被逮捕。高宗派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吴王李恪也牵连进来,李元景、李恪、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被杀。

开皇(隋文帝年号)中,天下混一,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竟侈僭,终当内相诛夷。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隋末大乱,于渭北投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屡从秦王出征,网罗人才,协助李世民削平群雄登上帝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由画圣阎立本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其以一介书生建功立业"画像上凌烟阁"事世受文人墨客们推崇,晚唐诗人李贺在诗《南园》中感叹: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太宗在位期间,房玄龄受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显为宽松,律条也臻完备,奠定了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对后世影响极大;监修国史,主编了二十四史之【晋书】;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其省并中央官员之举为贞观善政之首;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如【旧唐书】赞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唐太宗李世民本身也是一位有造诣的文学家,其诗作在【全唐诗】存89首,他曾作【威凤赋】自喻并赐长孙无忌,以诗【赐房玄龄】颂扬、勉励玄龄公为国求贤:【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又曾作【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一首: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参差丽双阙,照耀满重闱。
仙驭随轮转,灵乌带影飞。临波光定彩,入隙有圆晖。
还当葵霍志,倾叶自相依。】

一位开国君王,为一位大臣三次赋诗,可见其对玄龄公之倚重.

玄龄公去世后,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唐大臣也是著名书法家的褚遂良,于唐永徽三年,为玄龄公墓刻【房玄龄碑】, 碑文二千余字,其中最为知名的一句话是:

【道光守器长琴振音,方嗣虞风仙管流声】

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唐人柳芳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珪、魏征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积、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柳芳的评论可谓恰如其分,司马光、欧阳修后来写有关这段历史评论时,都全文抄录。而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所刻《历代古人像赞》中在玄龄公画像左上角所题对联一副:"辅相文皇功居第一,遗表之谏精忠贯日"。也是很好的注解。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早年即志在立功名、佐王治,追踪房玄龄、杜如晦的事业,他在【七爱诗.房杜二相国】中慷慨言道:

【吾爱房与杜,贫贱共联步。脱身抛乱世,策杖归真主。
纵横握中算,左右天下务。肮脏无敌才,磊落不世遇。
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一万古。
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遂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铸。
粤吾少有志,敢蹑前贤路。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

有唐一朝房门"五代三宰相":临淄系房氏玄龄公相太宗,河南洛阳系房氏房融相武后,其子房琯公相玄肃二宗。房氏家族于此时备极荣光。后唐宰相兖州房知温是其七世孙,南宋高宗朝大学士房来(王来)是其十五世孙。

【天下无二房】-----天下房氏本望出于清河,而玄龄公因功画像上凌烟阁,白衣封侯,延续了【清河世泽】,传下了【凌阁家声】,留下了【千古风流】。玄龄公是天下房氏后辈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房玄龄传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旧唐书·房玄龄传》)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①不言功,王②、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④、卫⑤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回答4: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111938.html
http://www.100fuwu.cn/shiye/mingren/guonei/lishi/200712/5022.html
http://www.45eggs.com/2007/04/fangxuanli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