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散文主要有什么类型

2024-12-24 11:03:3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苏轼散文的风格特点: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回答2:

一、立意翻新出奇,鲜明精警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③这是说作文首先要有立意,使文章有明确的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④苏轼为文首贵立意。他曾经向葛氏兄弟讲作文之法:“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明事。此作文之要也。”⑤从这点出发,苏轼散文“或因枝而振叶,或沿波而讨源”,⑥立意鲜明醒目。他常以三言两语点明文章主旨,使中心突出明晓。如《教战守策》一文,紧扣论点,运用分析、对比、例证、譬喻等方法层层深入论证,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民讲武习战。《祭欧阳文中公文》文末以“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情韵幽咽”、“恻恻感人”。⑦尽管苏轼的有些文章没有直接点明中心的文句,但其用意极其明朗、精警。
范温云:“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⑧如黄石公授书张良一事,自《史记》以来传为神话,人们认为张良佐汉得力于一编神书。苏轼《留侯论》却以翻案之笔剥去这层故事的神秘色彩,颇能引人深思。再如他对西汉政论家贾谊的失意人生也提出富于哲理的见解。后人对于贾谊多是同情而咎责文帝者居多,但苏轼的《贾谊论》却把贾谊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原因归结于贾谊不能“自用其才”,一反常说,慧眼独具。
二、表达文笔犀利,生波生澜
苏轼一生积学不倦,阅历丰富,对现实人生体察深刻,所以“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而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⑨ 随物赋形,意尽言止,文笔犀利。李涂《文章精义》说:“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这明确道出了苏轼文章的艺术特征。苏轼主张有意而言,要使表现对象了然于心于口于手。他的散文常言而无不尽意,书写淋漓。如《上梅直讲书》“文态如天际白云,飘然从风,自称卷舒”
苏轼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征、外貌、动作、言谈,寥寥几笔,主人公形象便凸现笔端。如《石氏画苑记》描写书画收藏家石康伯,描摹其肖像极有个性,“长七尺,黑而髯,如世所画道人剑客”,“年六十一,状貌如四十许人,须三尺,郁然无一茎白者”,表现了石氏的不凡气宇。特别是描写须髯,形神兼备,精炼之至。再如《方山子传》描写与友人陈季常偶然在岐亭相遇,当叙及贬居黄州一事,陈氏“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一“俯”、一“仰”、一“笑”,三个典型动作,刻画出方山子爽朗旷达的性格特点。
苏轼写景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征而给予生动逼真地描绘,并寄寓妙理深意。如《石钟山记》写夜泊绝壁,“大石侧立千尺,如猛虎奇鬼”,栖鹘“桀桀云霄间”,鹳鹤“咳且笑于山谷中”,一幅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景。
苏轼散文抒情感人肺腑。《与王元直书》是苏轼贬居黄州后写给妻弟王箴的信。信里问亲旧,叙己况,抒胸臆,读来感人至深。苏轼选取家乡农村特有之景和特有之事,以寄托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农村清新恬淡生活的向往,看似平淡,读来情长、
在诗文风格上,苏轼形容自己的文章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他所倾心的自然美使自己能够自由挥洒,摆脱种种限制和束缚且有所变化和创新。灵活多变是苏轼散文的突出特点。
苏轼运思谋篇,善于以变济穷。在应试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表达“罪疑惟轻”之意,信手拈来一个典故,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不知此典出自何处,待苏轼谒见时便相询问,苏轼回答说“何须出处”。这体现了苏轼能够摆脱史书束缚,自由大胆地表达意象的创作精神。运用到写作过程,则是一种无中生有的笔法。罗大经说:“庄子之文,以无为有,东坡平生极熟此书,故其为文驾空行危,惟意所到。其论刑赏也,曰:‘杀之,三’等议论,读者皆知其所欲出,推者莫知其所自来,将无作有,是古今议论之杰然者。
苏轼散文结构不落窠臼,灵活多变。《喜雨亭记》和《超然亭记》都抒写个人情怀,前者开端破题,点明以“喜雨”名亭,意在纪念。然后叙述建亭适成,喜逢天降甘霖,与民同乐。文章通过设主客问答,行歌唱和,突出“喜雨”之意,表达了作者关心稼耕、与民同乐的思想。全文有叙述,有对话,有歌咏,笔态轻盈荡漾,从容有致。《超然亭记》则以一段议论开端,点明主旨“游于物外”,则“安往而不乐”,处处含“超然”之意。文末叙及命名,水到渠成。全文由事及景,虚实相生,收发自如。《凌虚台记》行文又是另一种风格:起笔入题写筑台缘起,再写经过和命名作记,从而引出“兴废成毁”的议论,阐明台殿人事都“不足恃以长久”的道理。文章先叙事,再议论,由实入虚,层次井然。三篇文章都为纪亭台,但趣理各异,布局殊然,多姿多彩,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文体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如《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气贯注,“纵横挥洒,而不规规于联络照应之法”。从而为散文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
总之,苏东坡散文内容丰富,诸体皆备,个性鲜明,善于创新,写作技巧变化多端,不少篇章被奉为文章楷模,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广泛的影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笔宝贵的遗产。

回答3:

议论文——随机生发,翻新出奇。《日喻(节选)》《韩文公庙碑(节选)》
叙事文——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石钟山记(节选)》
小品文——辞达而已,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记承天寺夜游》
辞赋文——疏宕萧散。《前赤壁赋(节选)》
四六文——浑厚雄大,真切感人《谢量移汝州表(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