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王朝定都长安,而不建都洛阳。这与长安所处的地理位置、长安在唐朝之前各朝中所处的政治地位,以及李氏家族的祖居有关。
古都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影响力最大的都城。长安最早为周朝的国都。秦朝建都咸阳,长安为咸阳的一个乡聚。
汉初,高祖刘邦下诏,相国萧何主持营造都城长安,开启了汉帝国的宏大基业。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高祖原本想建都洛阳,娄敬建议定都关中,但群臣大多是从东方而来,纷纷反对,认为洛阳更好。于是刘邦征询张良,张良说:“洛阳建都的东周虽然比秦晋两世好,但是城郭仅数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击。反观关中有函谷关、陇蜀的沃野千里,南边有巴蜀的富庶,北边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并向东方牵制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就可以顺流而下。正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的没错。”于是刘邦决意定都长安,并拜娄敬为郎中,赐刘姓。
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东汉建立时,国家残破,特别是长安所在的关中,大量的物资需要从外地运进来,为了减少人民物资运输之劳,所以没有建都长安,而是建都洛阳,因为洛阳位于天下之中,地理位置好,有利于物资的运输,而且社会生产没有受到特别破坏。
东汉以洛阳为首都,长安则为陪都;又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三国时期,曹丕篡汉称帝,曹魏以洛阳为首都,长安为陪都。
西晋永嘉之乱后,秦王司马邺出奔关中,后立为皇太子,称帝并定都于长安。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赵、前秦、后秦等政权也都定都于长安。
南北朝时期,高欢擅政,北魏皇帝内附关中宇文泰,由此分裂出的宇文氏傀儡政权西魏和之后篡取的北周均以长安为都。
国号“唐”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北周八柱国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隋代周后,累官居晋阳(今山西太原)留守,起兵尊隋,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便以“唐”为国号,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唐朝皇族出自汉族的名门陇西李氏,陇西李氏又是老子的后代,同时李氏家族也是陇西军事贵族。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等著名将军。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孙,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其远祖。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改成“大野氏”,这是一个新创立的姓氏。北周灭亡后,隋文帝恢复其为李氏。
隋文帝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在汉长安城。当时的汉长安历经长期战乱,年久失修,破败狭小,污染严重,于是隋文帝决定另建一座新城。开皇二年(582年),文帝在长安城东南龙(首塬南面选了一块“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隋书·高祖纪》)的地方建造新都,新都定名为“大兴城”。先造大兴宫城,后造皇城。隋朝,又先后开挖了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广通渠、通济渠运河、永济渠运河等,大兴城的总体格局形成。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改大兴为长安,定都长安。
相对长安洛阳无天险可守,且自秦汉关中才是主要产粮区。关中平原水土流失和气候恶化是中宗李旦开始严重的,所以经常带领百官就食洛阳,但政治中心还是在长安。
李渊是谋朝篡位做的皇帝,趁杨广出游才坐稳了皇位。但是别人的主场在山西太原,有主场优势在那儿,人家还搬家干啥?后面的皇帝大多数都遵守祖训!
李唐初建之时受到突厥吐蕃困扰,为了应付根本无暇迁都,后期由于吐蕃势力扩张,长安一度被攻占,皇帝只能暂住洛阳
虽未建都洛阳,但后期的皇帝多在洛阳。
因为那个时侯李广的部队在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