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诗经。小雅。大东】中即提到牛郎、织女为天汉二星。【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已初步展现出牛郎织女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以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不断发展变化,成为一则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近世所传牛郎织女神话的基本情节如下;织女是天帝的女儿,住在银河的东边,她和另外六个仙女辛勤劳动,织成云锦天衣。隔着银河就是人间,那里住着一个牧牛少年,受兄嫂虐待,只分得一头老牛,自立门户。有一天,老牛忽然口吐人言,对他说;织女和众仙女要到银河洗澡,你把织女的衣服偷走,就可以和织女成为夫妻。牛郎听从老牛的话,到银河岸边窃走织女的衣服,织女不能上天,只好和牛郎成亲。他们婚后生下一双儿女,男耕女织,生活十分幸福。
天帝知道这件事后十分震怒,派天神将织女捉回天庭问罪。牛郎挑着一双儿女拼命追赶,但仙凡异路,怎么也追赶不上,只有仰天痛哭。这时老牛将死,告诉牛郎披上它的皮可以上天。牛郎便披上它的皮。快要赶上时王母娘娘拔下金簪一划,清浅的银河变成波涛汹涌的天河。牛郎织女被天河隔开,只能相望悲泣。后来,他们真挚的爱情感动了天帝,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由喜鹊搭桥,成为鹊桥相会
“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妇和人间的夫妇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故事中还没有什么悲剧色彩。至于为什么牵牛、织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呢?原文未交代。据后世推测,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间的星辰在天空最为明亮,牵牛、织女二星相距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当时民间风俗“乞巧”的日子,而劳动人民都把织女当作劳动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内,织娟百匹”,便向她“乞巧”。于是,人们就把牛郎织女故事和民间习俗揉合到一起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这便给故事带来了悲剧气氛。
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