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遇会时,果报还自受。
因果不虚,因遇缘而生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佛学的因果是就心相的相续性(时间性)讲的,是三世因果,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一线贯穿,前后相待,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然而众生彼此因果极具复杂,故有无量劫因果轮回之说,为何无量劫?只因一个“缘”字尚待成熟,若有因无缘,果不能显现。从因果上来讲,定业是不可转的。但从因缘上来说,就不同了。定业是可以转变的,何以故,乃是由于「因」要形成「果」必须依靠「缘」来助成,因缘具足,才能结果,而「缘」可以改变「因」,既可改变「因」,自然也就改变了「果」。
举例来说,有一个人,过去年轻无知,曾造下了一些恶业,后来年岁渐长,他觉悟了,不但不会再造恶,反而不断的忏悔过去所做的恶业,同时尽己所能的广行善事功德,如此他过去所造的恶业,就会受到后来所作善业的影响与改变。如果忏悔的功夫足够,过去所造的恶业都已清净,那就不会再感受恶果,以后他受到的,将是行善的善果了。所以站在「因缘」上来讲,定业是可以转变的,也就是说,当「因」还未成「果」之前,因果是可以转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宗教都注重忏悔,改过的原因。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知过能改,便不为过,任何人都会在无意中做一些小恶业,知道以后就要忏悔,有过就悔改,恶业消失,将来就不会再受恶报,经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这不是表示定业可以转吗?佛经有很多地方都曾提到:只要诚心忏悔,重罪可以轻受,小罪当下更销亡。这显示了定业也可以转变的。
礼忏时非常重要的是发心,若不了解什么是罪性本空,则不知如何转化积藏在心识中罪恶的阴影,不能消罪业。
首先必须了解佛法所说的罪,不是造了杀、盗、淫、妄等重大罪业,才叫做“罪”。换句话说,不是等造了重大罪过后才去礼忏,如此忏悔已经太晚了(定业已成)。凡是潜藏在内心的“嫉妒心、贪爱心、嗔慢心、疑忌心、斗争心”,都会在因缘聚会时,引发造罪的恶因,就是佛法所称的“罪种”。如地藏经说:“凡夫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便是在说明当凡夫众生投射其善恶心念於六尘人事时,都会使其不断地在三界的善恶报应中受生,了脱无期,而构成堕落三恶道的牵引因,所以称为罪根。大智度论卷四十二以说:“善无记法虽非罪果,但是生罪因缘,不应着。”
由此可见,礼忏的目的,是在忏悔、改变自已心中潜藏的“贪、嗔、痴、慢、疑——”等足以牵引至恶道的罪因,成为“向道、净心”超脱三界的成佛“修因”,才能真正达到礼忏的效果。
罪业不是独自生起,任何一件事情,没有它的起因,绝对不会无中生有,无因而生;罪业绝对不是它自已单独生出来的(罪业性质本无独立性,罪性本空义)。换句话说,罪业是从造作者与受害者双方复杂的因缘纠缠和合而生。当然也从双方造罪、结怨心态的变化而转变。因为罪业可转,才可用前述六种心来忏悔。这样凡夫学佛才可因消罪业而转凡夫业成圣人业。
忏悔不能消重罪,重大的罪业,经上说是“不可悔罪”,不是用事相上的忏悔(拜忏)就能消灭的,所以说忏悔不能消重罪。一定要依理去做,遵照此处所说七种心长期观照自心、礼忏、修行,转化内心造恶的罪因,当具足象迦诺迦尊者的定慧与慈悲,才能转黑暗心成光明心,稍微消除无始以来累积在八识田中罪恶的阴影,因心态承受力的转变,而转重罪成轻受。
谈到忏悔者心态由黑暗转为光明的问题,便要涉及礼忏者对罪性本空义行理忏修观的认识有多深。就因为行理忏能够转化造恶者的罪过心成清凉水,由此悟知罪由心造,心转罪转,罪性本无实性的道理,可依妄心调伏而转罪性成善性,进而契证性、相平等的道理,更加增强造恶者忏悔的信心。而此处所说的由理忏消重罪,是依忏悔者心态转暗为明,而转重罪成轻受的原理而言。
更为详细解释,请参阅以下网址:
忏悔——介绍《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http://blog.163.com/shuangyi_feixiang/blog/static/53761221200806911730/
应该会。两种都转一回。如果成就了可以使业不现前。
这个你多听讲经多看书就知道,不用劳动高人的。
他下一世变羊,下下一世变牛,下下下一世变猪,下下下下一世变四不像.
哈哈,高人我说的你看不懂的.
佛陀是超越善恶的存在。在下说一个故事,佛陀有一位杀人魔弟子名为央掘摩罗,他曾经杀了999人。第一千人是佛陀,而佛陀度化了他。他成就了阿罗汉果,也临死的时候,他的手脚因为以前‘业’的关系,造成很多疾病。他说了一句话,此生还‘业’,好过在地狱用千百年来还。
他不会变成‘畜牲道’,但今生的‘业’还是要还的。佛陀弟子中有许多的阿罗汉,而这些阿罗汉当中,有些的‘业’过重,而导致在今生不得善终。但成就阿罗汉者,不再轮回。所以他们的痛苦也只是在今生而已。
其实没有白杀的问题,杀与不杀是事主与被杀物之间的问题。不能因为说事主念佛后,明显的‘业’没有报应在‘轮回’的时候就不算,或者说不公平等等。假设今生所偿还‘业’的痛苦不比杀害少,那么又要如何去衡量呢?有一句话说‘长痛不如短痛’,哪一个比较痛苦呢?是病了十几年的人还是一下子死亡的人呢?既然今生已经有了这样的后果,也已经偿还了,还是堕入‘畜牲道’反而显得不合理。
在下所知道的是许多比丘都希望一直以来的‘业’能在今生偿还,而不要等到轮回之时,下地狱之时来偿还。这就是为什么要念佛了。
假如不成畜牲道,或许今生偿还了。假如成的话,也就是说他并没有真心念佛,或者以后再造下‘业’。决定因素是‘心’以及实际行动‘忏悔’。
因果若固定
众生不成佛
因果若没有
即落断灭见
诚心忏罪障
誓不再造作
此则名事忏
因果非因果
是名为因果
非常非无常
诸法如梦幻
观罪性无生
此则谓理忏
理事本不二
仁者善思维
一切如幻法
似有毕竟空
心佛本不二
佛力难思议
心力亦如是
於诸有情众
应生慈悲心
发愿度群迷
超此生死岸
然诸方便法
当念阿弥陀
此生得安乐
来生见弥陀
若得生极乐
决定不退转
智慧神通力
一切可圆满
如观音地藏
分身无量刹
平等度一切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