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之前的皇帝大都称之为谥号,唐朝开始就称之为庙号?

2024-12-27 04:14:5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谥号(读音:shì hào),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庙号,专用名词。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

回答2:

因为从唐代以后皇帝的谥号变得原来越长,(如众所周知的唐玄宗,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失去了以前的简洁性。人们为了方便便开始以皇帝的庙号来代替。到了明朝,皇帝大都是一帝一年号,于是人们在普通场合便改以年号称呼皇帝。但是在正式场合下依然称庙号,也就是“XX宗”。

回答3:

因为唐代以前皇帝的谥号都很短,一般只有一两个字,所以容易称呼,比如汉武帝,谥号武皇帝,可以直接称谥号武帝。
到唐代以后,皇帝的谥号就不断增加,越来越长,已经没法用作称呼了。比如唐太宗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你说咋称呼?唐文帝?唐武帝?还是唐大帝?
最后大家只能称庙号了。

回答4:

皇上信佛

回答5:

他快活